桑寄生【祛风湿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桑寄生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广寄生、梧州寄生茶、苦楝寄生、桃树寄生、松寄生、寓木、宛童

来源: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

处方用名:桑寄生

药性: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临床应用:
1.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
2.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3.头晕目眩


1.风湿痹证。本品苦能燥,甘能补,袪风湿又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对痹证日久,伤及肝肾,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者尤宜,常与独活、杜仲、牛膝、桂心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2.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本品能补肝肾,养血而固冲任,安胎。治肝肾亏虚,月经过多,崩漏,妊娠下血,胎动不安者,每与阿胶、续断、当归、香附等配伍,如桑寄生散(《证治准绳》);或配阿胶、续断、菟丝子,如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此外,本品尚能降血压,可用于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临床配伍: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症。本品既能祛除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对风湿痹痛、肝肾不足、腰膝酸痛最为适宜,常与独活、牛膝等配伍应用。
2、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脚膝痿弱无力等症。本品药性平和,专入肝肾,为补益肝肾要药,故对老人体虚、妇女经多带下而肝肾不足、腰膝疼痛、筋骨无力者亦每与杜仲、续断等配伍应用。
3、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等症。本品有补肝肾而兼养血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肾虚亏、冲任不固所致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常与续断、菟丝子、阿胶等配伍。

方剂

1、天麻钩藤饮
2、独活寄生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黄酮类成分:广寄生苷,槲皮素,金丝桃苷,槲皮苷等;挥发油:苯甲酰,苯二烯,芳姜黄烯,桉树脑等。

药理作用:
桑寄生有降压作用;注射液对冠状血管有扩张作用,并能减慢心率;煎剂或浸剂在体外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多种肠道病毒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抑制伤寒杆菌及葡萄球菌的生长;提取物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有抑制活性。

炮制

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茎枝呈圆柱形,长3~4cm,直径0.2~lcm;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纹,并有多数细小突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质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红棕色,木部色较浅。叶多卷曲,具短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2~5cm;表面黄褐色,幼叶被细茸毛,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革质。气微,味涩。
【鉴别】 (1)本品茎横切面:表皮细胞有时残存。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有的含棕色物。皮层窄,老茎有石细胞群,薄壁细胞含棕色物。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群和纤维束,断续环列。韧皮部甚窄,射线散有石细胞。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1~4列细胞,近髓部也可见石细胞;导管单个散列或2~3个相聚。髓部有石细胞群,薄壁细胞含棕色物。有的石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或棕色物。
粉末淡黄棕色。石细胞类方形、类圆形,偶有分枝,有的壁三面厚,一面薄,含草酸钙方晶。纤维成束,直径约17μm。具缘纹孔导管、网纹导管及螺纹导管多见。星状毛分枝碎片少见。
(2)取本品粉末5g,加甲醇-水(1:l)60ml,加热回流1小时,趁热滤过,滤液浓缩至约20ml,加水10ml,再加稀硫酸约0.5ml,煮沸回流1小时,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30ml,合并乙酸乙酯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用0.5%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水饱和)-甲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2.《名医别录》:“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
3.《本草蒙筌》:“凡风湿作痛之症,古方每用独活寄生汤煎调。川续断与桑寄生气味略异,主治颇同,不得寄生,即加续断。”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