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药性论》
别名:缩砂仁、缩砂蜜、缩砂蔤
来源: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砂仁、缩砂仁、阳春砂、盐砂仁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开胃,温中止泻,理气安胎。
临床应用:
1.湿浊中阻,脾胃气滞,脘痞不饥
2.脾胃虚寒,呕吐泄泻
3.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本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曰其:“为醒脾调胃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证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若湿阻中焦者,常与厚朴、陈皮、枳实等同用。若脾胃气滞,可与木香、枳实同用,如香砂枳术丸(《景岳全书》);若脾胃虚弱之证,可配健脾益气之党参、白术、茯苓等,如香砂六君子汤(《和剂局方》)。
2.脾胃虚寒吐泻。本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其重在温脾。可单用研末吞服,或与干姜、附子等药同用。
3.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本品能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若妊娠呕逆不能食,可单用,如缩砂散(《济生方》),或与苏梗、白术等配伍同用;若气血不足,胎动不安者,可与人参、白术、熟地等配伍,以益气养血安胎,如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
用法用量:煎服,3~6g,后下。
注意事项:阴虚血燥者慎用。
临床配伍:
1.多与白豆蔻、厚朴配伍使用,化湿醒脾,治疗寒湿气滞脘腹胀痛,如厚朴豆蔻散;
2.与木香、枳实配伍使用,行气止痛,治疗脾胃气滞证,如香砂枳术丸;
3.与党参、白术、茯苓配伍使用,健脾益气,治疗脾胃虚弱之证,如香砂六君子汤。
1、参苓白术散
2、泰山磐石散
3、健脾丸
化学成分:阳春砂种子含挥发油3%以上,油中主要成分为龙脑、樟脑、乙酸龙脑酯、芳樟醇、橙花叔醇等,另含黄酮类。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兴奋平滑肌
(2)抗溃疡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血小板聚集
(2)镇痛
(3)免疫抑制
炮制方法:
1.砂仁: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盐砂仁:取净砂仁,加盐水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每100kg砂仁,用食盐2kg。
炮制作用:
1.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生品辛香,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能。临床常生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
【性状】
阳春砂、绿壳砂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1~1.5cm。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软。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5~26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3m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
海南砂 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0.8~1.2cm。表面被片状、分枝的软刺,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3~24粒;种子直径1.5~2mm。气味稍淡。
【鉴别】
(1)阳春砂种子横切面:假种皮有时残存。种皮表皮细胞1列,径向延长,壁稍厚;下皮细胞1列,含棕色或红棕色物。油细胞层为1列油细胞,长76~106μm,宽16~25μm,含黄色油滴。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细胞多角形,排列不规则。内种皮为1列栅状厚壁细胞,黄棕色,内壁及侧壁极厚,细胞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并有少数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细小糊粉粒和脂肪油滴。
粉末灰棕色。内种皮厚壁细胞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为1列栅状细胞,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种皮表皮细胞淡黄色,表面观长条形,常与下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下皮细胞含棕色或红棕色物。色素层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含红棕色或深棕色物。外胚乳细胞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充满细小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包埋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细小糊粉粒和脂肪油滴。油细胞无色,壁薄,偶见油滴散在。
(2)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0μ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乙酸龙脑酯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2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
1.《药性论》:“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
2.《开宝本草》:“治虚劳冷痢,宿食不消,赤白泻痢,腹中虚痛,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