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白豆蔻、圆豆蔻、扣米
来源: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豆蔻
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临床应用:
1.湿浊中阻,脾胃气滞,不思饮食,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2.湿温初起,胸闷不饥
3.寒湿呕逆
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本品可化湿行气,常与藿香、陈皮等同用;若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者,常与黄芪、白术、人参等同用,如白豆蔻丸(《圣惠方》)。另外,本品辛散入肺而宣化湿邪,故还常用于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证。若湿邪偏重者,每与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汤(《温病条辨》);若热重于湿者,又常与黄芩、滑石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2.呕吐。本品能行气宽中,温胃止呕。尤以胃寒湿阻气滞呕吐最为适宜。可单用为未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药,如白豆蔻汤(《沈氏尊生书》)。若小儿胃寒,吐乳不食者,可与砂仁、甘草等药研细末服之。
用法用量:煎服,3~6g,后下。
注意事项:阴虚血燥者慎用。
临床配伍:
1、用于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与黄芪、白术、人参等同用,如白豆蔻丸。(《圣惠方》)
2、用于治疗湿温初起,胸闷不饥:与薏苡仁、苦杏仁等同用。(《温病条辨》)
3、用于治疗胃寒湿阻气滞之哎吐:与藿香、半夏等药同用。(《沈氏尊生方》)
1、真人养脏汤
2、四神丸
3、厚朴温中汤
4、健脾丸
5、肥儿丸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桉油精(1,8-桉叶素),β-蒎烯,α-蒎烯,丁香烯,乙酸龙脑酯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兴奋平滑肌
(2)促消化液分泌
(3)抗菌
2.其他药理作用
(1)平喘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状】
原豆蔻 呈类球形,直径1.2~l.8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浅棕色绒毛。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印尼白蔻 个略小。表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瘦瘪。气味较弱。
【鉴别】
(1)本品粉末灰棕色至棕色。种皮表皮细胞淡黄色,表面观呈长条形,常与下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下皮细胞含棕色或红棕色物。色素层细胞多皱缩,内含深红棕色物。油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含黄绿色油滴。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红棕色或深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胞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为1列栅状细胞。外胚乳细胞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充满细小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含细小草酸钙方晶。
(2)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含量测定〕桉油精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15: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立即件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一经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液,但当研细,乘沸点服尤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