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化湿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草豆蔻

基本内容

出处:《雷公炮炙论》

别名:草蔻

来源: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草豆蔻

药性: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临床应用:
1.寒湿内阻,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冷痛,不思饮食
2.嗳气呕逆


1.寒湿中阻证。本品芳香温燥,长干燥湿化浊,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故脾胃寒湿偏重,气机不畅者宜之。常与干姜、厚朴、陈皮等温中行气之品同用,如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2.寒湿呕吐。本品可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多与肉桂、高良姜、陈皮等温中止呕之品同用,如草豆蔻散(《博济方》)。
另外,亦取本品温燥之性,温脾燥湿,以除中焦之寒湿而止泻痢。用于寒湿内盛,清浊不分而腹痛泻痢者,可与苍术、厚朴、木香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

注意事项:阴虚血燥者慎用。

临床配伍:
1、用于治疗脾胃寒湿偏胜,气机不畅:与干姜、厚朴、陈皮等温中行气之品同用。(《内外伤辨惑论》)
2、用于治疗寒湿内盛,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与肉桂、高良姜、陈皮等同用,如草豆蔻散。(《博济方》)

方剂

1、厚朴温中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桉油精,蛇麻烯,反-麝子油醇,樟脑等;黄酮类成分:山姜素,乔松素,小豆蔻明等;二苯基庚烃类成分:桤木酮。还含皂苷类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兴奋平滑肌
2.其他药理作用
(1)增强胃蛋白酶活性

炮制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为类球形的种子团,直径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表面积的1/2;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微苦。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假种皮有时残存,为多角形薄壁细胞。种皮表皮细胞类圆形,壁较厚;下皮为1~3列薄壁细胞,略切向延长;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其间散有类圆形油细胞1~2列,直径约50μm;内种皮为1列栅状厚壁细胞,棕红色,内壁与侧壁极厚,胞腔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和草酸钙方晶及少数细小簇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
粉末黄棕色。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条形,直径约至30μm,壁稍厚,常与下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下皮细胞表面观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色素层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含红棕色物,易碎裂成不规则色素块。油细胞散生于色素层细胞间,呈类圆形或长圆形,含黄绿色油状物。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细胞1列,栅状,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包埋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和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置水浴中加热振摇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姜素对照品、小豆蔻明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素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小豆蔻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褐色斑点。

古籍参考

1.《名医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2.《开宝本草》:“下气,止霍乱。”
3.《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