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化湿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草果

基本内容

出处:《饮膳正要》

别名:草果仁、草果子

来源:姜科植物草果的干燥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草果、草果仁、炒草果、姜草果

药性: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温中,截疟除痰。

临床应用:
1.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
2.疟疾寒热,瘟疫发热


1.寒湿中阻证。本品辛温燥烈,气浓味厚,其燥湿、温中之力皆强于草豆蔻,故多用于寒湿偏盛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常与吴茱萸、干姜、砂仁、半夏等药同用。
2.疟疾。本品芳香辟浊,温脾燥湿,除痰截疟。多配常山、知母、槟榔等同用,如草果饮(《慈幼新书》)。

用法用量:煎服,3~6g。

注意事项:阴虚血燥者慎用。

临床配伍:
1、寒热痰饮:草果仁四两,甘草二两,生姜五两。上药细锉,用水浸,文武火熬,以干为度,取出焙碾为末。每服一钱,入盐沸汤点服。(《卫生家宝》)
2、用于治疗疟疾寒热往来:与常山、知母、槟榔等同用。(《慈幼新书》)

方剂

1、截疟七宝饮
2、实脾散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桉油精,2-癸烯醛,香叶醇,2-异丙基苯甲醛,柠檬醛等。

药理作用:
本品所含的α-和β-蒎烯有镇咳祛痰作用。1,8-桉油素有镇痛、解热、平喘等作用。β-蒎烯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并有抗真菌作用。大鼠口服香叶醇能抑制胃肠运动,小量口服有轻度利尿作用。

炮制

炮制方法:
1.草果仁: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武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并鼓起,取出稍凉,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2.姜草果仁:取净草果仁,加姜汁拌匀,稍闷,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每100kg草果仁,用生姜10kg。
炮制作用:
1.草果仁: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具有燥湿散寒的功能。常用于疟疾、瘟疫初起。
2.姜草果仁:燥烈之性有所缓和,温胃止呕之力增强。多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呕吐。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长椭圆形,具三钝棱,长2~4cm,直径1~2.5cm。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具纵沟及棱线,顶端有圆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果皮质坚韧,易纵向撕裂。剥去外皮,中间有黄棕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为8~11粒。种子呈圆锥状多面体,直径约5mm;表面红棕色,外被灰白色膜质的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尖端有凹状的种脐;质硬,胚乳灰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
【鉴别】 (1)本品种子横切面:假种皮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种皮表皮细胞棕色,长方形,壁较厚;下皮细胞1列,含黄色物;油细胞层为1列油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切向42~162μm,径向48~68μm,含黄色油滴;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皱缩。内种皮为1列栅状厚壁细胞,棕红色,内壁与侧壁极厚,胞腔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和少数细小草酸钙簇晶及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和淀粉粒。
(2)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加乙醇制成每1ml含50μ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桉油精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0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古籍参考

1.《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2.《本草纲目》引李杲云:“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臌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