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
来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处方用名:茯苓
药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
1.水肿尿少
2.痰饮眩悸
3.脾虚食少,便溏泄泻
4.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1.水肿。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治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与滑石、阿胶、泽泻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
2.痰饮。本品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3.脾虚泄泻。本品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茯苓味甘,善入脾经,能健脾补中,常配以人参、白术、甘草,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4.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临床配伍:
1.多与猪苓、泽泻配伍,如五苓散;健脾和胃多与白术、人参配伍,如参苓术甘汤;
2.多与远志、黄芪、当归配伍,如归脾丸。
1、败毒散
2、参苏饮
3、蒿芩清胆汤
4、逍遥散
5、桂苓甘露散
6、回阳救急汤
7、暖肝煎
8、五积散
9、疏凿饮子
10、四君子汤
11、参苓白术散
12、八珍汤
13、六味地黄丸
14、肾气丸
15、地黄饮子
16、七宝美髯丹
17、补天大造丸
18、天王补心丹
19、酸枣仁汤
20、养心汤
21、半夏厚朴汤
22、枳实消痞丸
23、厚朴温中汤
24、桂枝茯苓丸
25、大秦艽汤
化学成分:菌核主要含茯苓多糖、硬烷、纤维素、β-茯苓聚糖等多糖类、茯苓酸等三萜类、各种脂肪酸类、麦角甾醇、十二碳烯酸酯、辛酸酯及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右旋葡萄糖、腺嘌呤、β-茯苓聚糖酶,以及微量蛋白酶、无机元素。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利尿
(2)保肝
(3)抗病原体
2.其他药理作用
(1)增强免疫功能
(2)抗肿瘤
(3)降血糖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性状】
茯苓个 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块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茯苓片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鉴别】
(1)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和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直径3~8μm,少数至16μm。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碘化钾碘试液1滴,显深红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茯苓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乙醇(4:1)混合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1.《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2.《世补斋医书》:“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