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薏米
来源: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
处方用名:薏苡仁
药性: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临床应用:
1.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2.脾虚泄泻
3.湿痹拘挛
4.肺痈,肠痈
5.赘疣,癌肿
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本品淡渗甘补,既利水消肿,又健脾补中。常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药同用;治水肿喘急,如(《独行方》)与郁李仁汁煮饭服食;治脚气浮肿可与防已、木瓜、苍术同用。
2.脾虚泄泻。本品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尤宜治脾虚湿盛之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3.湿痹拘挛。薏苡仁渗湿除痹,能舒筋脉,缓和拘挛。常用治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者,与独活、防风、苍术同用,如薏苡仁汤(《类证治裁》);若治风湿久痹,筋脉挛急,用薏苡仁煮粥服,如薏苡仁粥(《食医心镜》);本品药性偏凉,能清热而利湿,配杏仁、白豆蔻、滑石,可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胸闷身重者,如三仁汤(《温病条辨》)。
4.肺痈,肠痈。本品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千金方》);治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丹皮合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注意事项:本品性质滑利,孕妇慎用。
临床配伍:
1.与茯苓、白术等配伍,利水消肿、健脾止泻,治疗脾虚泄泻,如参苓白术散;
2.与独活、防风同用,渗湿除痹,治疗痹证,如薏苡仁汤;
3.与苇茎、冬瓜仁、附子、败酱草配伍,清热排脓,治疗肺痈、肠痈,如苇茎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1、苇茎汤
2、参苓白术散
3、三仁汤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糖类、少量维生素B1,氨基酸中含有亮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等。此外,还含有薏苡素、薏苡酯、薏苡内酯、三萜化合物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保肝
(2)抗病原体
2.其他药理作用
(1)增强免疫功能
(2)抗肿瘤
(3)降血糖
(4)调血脂
(5)抗辐射
除去杂质。
【性状】
本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 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鉴别】
(1)本品粉末淡类白色。主为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多面形,直径2~20μm,脐点星状;;复粒少见,一般由2~3分粒组成。 ^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薏苡仁油对照提取物,加石油醚(60~90℃)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提取物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醚-冰醋酸(83:17: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薏苡仁油对照提取物、甘油三油酸脂对照品,加〔含量测定〕项下的流动相分别制成每1ml含1mg、0.14mg的溶液,作为对照提取物、对照品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试验,分别吸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和上述对照提取物、对照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供试品色谱图中,应呈现与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间—致的色谱峰;并呈现与对照提取物色谱峰保留时间一致的7个主要色谱峰。
1.《神农本草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2.《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