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利水渗湿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猪苓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朱苓,豕零、猳猪屎、豕橐、司马彪、豨苓、地乌桃、野猪食、猪屎苓、猪茯苓、野猪粪

来源: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处方用名:猪苓

药性: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临床应用:
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

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本品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强,用于水湿停滞的各种水肿,单味应用即可取效。如(《子母秘录》)治妊娠从脚至腹肿,小便不利,及(《杨氏产乳方》)治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皆单用一味猪苓为未,热水调服以治;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茯苓、白术等同用,如四苓散(《明医指掌》);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常与肉豆蔻、黄柏同用,如猪苓丸(《圣济总录》)。猪苓药性沉降,入肾、膀胱经,善通利水道,配生地、滑石、木通等,治热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如十味导赤汤(《医宗金鉴》)。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方剂

1、桂苓甘露散
2、当归拈痛汤
3、五苓散
4、猪苓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多糖:猪苓葡聚糖I,猪苓多糖等;甾醇类成分:麦角甾醇等。还含有机酸、蛋白质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利尿
(2)保肝
(3)抗病原体
2.其他药理作用
(1)增强免疫功能
(2)抗肿瘤
(3)抗辐射

炮制

除去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
【鉴别】 (1)本品切面:全体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外层厚27~54μm,菌丝棕色,不易分离;内部菌丝无色,弯曲,直径2~10μm,有的可见横隔,有分枝或呈结节状膨大。菌丝间有众多草酸钙方晶,大多呈正方八面体形、规则的双锥八面体形或不规则多面体,直径3~60μm,长至68μm,有时数个结晶集合。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麦角甾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0μ1、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痎疟、解毒······利水道。”
2.《本草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并谓“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