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利水渗湿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泽泻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水泽、如意花、车苦菜

来源: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

处方用名:泽泻、淡泽泻、炒泽泻、盐泽泻

药性: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临床应用:
1.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尿少,痰饮眩晕
2.热淋涩痛,遗精
3.高脂血症


1.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本品淡渗,其利水作用较强,治疗水湿停蓄之水肿,小便不利,常和茯苓、猪苓、桂枝配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泽泻能利小便而实大便,治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与厚朴、苍术、陈皮配用,如胃苓汤(《丹溪心法》);本品泻水湿,行痰饮,常治痰饮停聚,清阳不升之头目昏眩,配白术同用,如泽泻汤(《金匮要略》)。
2.淋证,遗精。本品性寒,既能清膀胱之热,又能泄肾经之虚火,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故用治湿热淋证,常与木通、车前子等药同用;对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潮热,则与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同用,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用法用量:煎服,6~10g。

临床配伍:
1.与白术同用,用于治疗水停心下的支饮证,如泽泻汤;
2.与熟地黄、牡丹皮、山茱萸配伍,治疗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如六味地黄丸;
3.与木通、车前子配伍,清肝胆,利湿热,治疗湿热下注证,如龙胆泻肝汤。

方剂

1、济川煎
2、龙胆泻肝汤
3、桂苓甘露散
4、疏凿饮子
5、六味地黄丸
6、肾气丸
7、当归拈痛汤
8、五苓散
9、猪苓汤
10、枳实导滞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属于三萜类化合物的泽泻醇A、泽泻醇B、泽泻醇C及其醋酸酯;属倍半萜化合物的泽泻醇、环氧泽泻烯。此外还含少量挥发油、生物碱、植物固醇、多种脂肪酸(软脂酸、脂酸、油酸、亚油酸)、钾盐、胆碱、卵磷脂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利尿
(2)利胆
(3)保肝
(4)抗病原体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糖
(2)降血脂
(3)抗炎

炮制

炮制方法:
1.泽泻: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稍浸,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盐泽泻:取净泽泻片,用盐水拌匀,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泽泻片,用食盐2kg。
3.麸炒泽泻:将麸皮撒入热锅中,用中火加热,待冒浓烟时投入泽泻片,不断翻动,炒至药物呈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晾凉。
每100kg泽泻片,用麦麸10kg。
炮制作用:
1.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泻热的功能。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淋浊,湿热带下。
2.盐泽泻:引药下行,并能增强泻热作用,利尿而不伤阴。小剂量于补方中,可泻肾降浊,并能防止补药之滋腻,可用于阴虚火旺,利水清热养阴,如治疗水热互结,小便不利,腰痛重者。
3.麸炒泽泻:寒性稍缓,长于渗湿和脾,降浊以升清。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淡黄色至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和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甚多,单粒长卵形、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3~14μm,脐点人字状、短缝状或三叉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薄壁细胞类圆形,具多数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内皮层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较厚,木化,有稀疏细孔沟。油室大多破碎,完整者类圆形,直径54~110μm,分泌细胞中有时可见油滴。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加于氧化铝柱(200~300目,5g,内径为1cm,干法装柱)上,用乙酸乙酯1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23-乙酰泽泻醇B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硅钨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宣通水。”
2.《本草要略》:“除湿通淋,止渴,治水肿,止泻痢,以猪苓佐之。”
3.《本草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