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须【利水渗湿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玉米须

基本内容

出处:《滇南本草》

别名:玉蜀黍须、蜀黍须、包谷须

来源: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头。

处方用名:玉米须

药性:甘,平。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利水消肿,利湿退黄。

临床应用:
1.水肿
2.黄疸


1.水肿。本品甘淡渗泄,功专利水渗湿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可单用玉米须大剂量煎服;或与泽泻、冬瓜皮、赤小豆等利水药同用;亦可治脾虚水肿,与白术、茯苓等相伍;本品归膀胱经,利水而通淋,尤宜于膀胱湿热之小便短赤涩痛,可单味大量煎服,亦可与车前草、珍珠草等同用;用于石淋、如(《贵阳市秘方验方》)中以本品单味煎浓汤顿服,也可与海金沙、金钱草等同用。
2.黄疸。本品能利湿而退黄,药性平和,故阳黄或阴黄均可用。可单味大剂量煎汤服,亦可与金钱草、郁金、茵陈等配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加倍。

临床配伍:
1、治风疹块(俗称风丹)和热毒:玉米须烧灰,兑醪糟服。(《四川中药志》)
2、治糖尿病:玉蜀黍须一两。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3、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玉米须、西瓜皮、香蕉。煎服。(《四川中药志》)
4、治脑漏:玉蜀黍须晒干,装旱烟筒上吸之。(《浙江民间草药》)

方剂

1、瓜皮赤豆汤
2、利胆退黄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有脂肪油、挥发油、树胶样物质、树脂、苦味糖苷、皂苷、生物碱及谷甾醇、苹果酸、柠檬酸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利尿
(2)利胆
(3)保肝
(4)抗病原体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糖

炮制

晒干用。

性状和鉴别

玉米须常集结成疏松团簇,花柱线状或须状,完整者长至30厘米,直径0.5毫米,淡绿色、黄绿色至棕红色,有光泽,略透明,柱头2裂,叉开,质柔软,气无,味淡。以柔软、有光泽者为佳。

古籍参考

1.《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2.《岭南采药录》:“又治小便淋沥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汤频服。”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