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石【利水渗湿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滑石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液石、脱石、冷石、番石、共石

来源: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主含含水硅酸镁。

处方用名:滑石、滑石粉

药性: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祛湿敛疮。

临床应用:
1.热淋,石淋,尿热涩痛
2.暑湿烦渴,湿温初起
3.湿热水泻
4.湿疮,湿疹,痱子


1.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滑石性滑利窍,寒则清热,故能清膀胱湿热而
通利水道,是治淋证常用药,若湿热下注之小便不利,热淋及尿闭等,常与木通、车前子、瞿麦等同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若用于石淋,可与海金沙、金钱草、木通等配用。
2.暑湿,湿温。本品甘淡而寒,既能利水湿,又能解暑热,是治暑湿之常用药。若暑热烦渴,小便短赤,可与甘草同用,即六一散(《伤寒标本》);若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痛恶寒,身重胸闷,脉弦细而濡,则与薏苡仁、白蔻仁、杏仁等配用,如三仁汤(《温病条辨》)。
1.湿疮,湿疹,痱子。本品外用有清热收湿敛疮作用。治疗湿疮,湿疹,
可单用或与枯矾、黄柏等为末,撒布患处;治痱子,则可与薄荷、甘草等配合制成痱子粉外用。

用法用量:煎服,10~20g;滑石块先煎,滑石粉包煎。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虚、热病伤津及孕妇慎用。

方剂

1、蒿芩清胆汤
2、六一散
3、桂苓甘露散
4、防风通圣散
5、紫雪
6、小蓟饮子
7、八正散
8、三仁汤
9、甘露消毒丹
10、猪苓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含水硅酸镁。还含氧化铝、氧化镍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抗炎
2.其他药理作用
(1)止泻

炮制

炮制方法:
1.滑石:取原药材,除去杂石,洗净,干燥,捣碎。
2.滑石粉:取净滑石,砸碎,碾成细粉。或取滑石粗粉,加水少量,碾磨至细,再加适量清水搅拌,倾出上层混悬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合并混悬液,静置沉淀,倾去上清液,将沉淀物晒干后再研细粉。
炮制作用:
1.滑石:味甘、淡,性寒。归胃、膀胱经。具有利水通淋,清解暑热,祛痰敛疮的功能,多水飞后入药。
2.水飞滑石:使药物极细和纯净,便于内服及外用。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多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白色、黄白色或淡蓝灰色,有蜡样光泽。质软,细腻,手摸有滑润感,无吸湿性,置水中不崩散。气微,味淡。
【鉴别】
(1)取本品粉末0.2g,置铂坩埚中,加等量氟化钙或氟化钠粉末,搅拌,加硫酸5ml,微热,立即将悬有1滴水的铂坩埚盖盖上,稍等片刻,取下铂坩埚盖,水滴出现白色浑浊。
(2)取本品粉末0.5g,置烧杯中,加入盐酸溶液(4→10)10ml,盖上表面皿,加热至微沸,不时摇动烧杯,并保持微沸40分钟,取下,用快速滤纸滤过,用水洗涤残渣4~5次。取残渣约0.1g,置铂坩埚中,加入硫酸(1→2)10滴和氢氟酸5ml,加热至冒三氧化硫白烟时,取下冷却后,加水10ml使溶解,取溶液2滴。加镁试剂(取对硝基偶氮间苯二酚0.01g溶于4%氢氧化钠溶液1000ml中)1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4→10)使成碱性,生成天蓝色沉淀。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
热。”
2.《本草纲目》:“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
之窍。盖甘淡之味,先入于胃,渗走经络,游溢精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
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
为荡热燥湿之剂。”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