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通草、附支、丁翁
来源: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 的干燥藤茎。
处方用名:木通
药性: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临床应用:
1.淋证,水肿
2.心烦尿赤,口舌生疮
3.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1.热淋涩痛,水肿。本品能利水消肿,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下行从小便排出。治疗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常与车前子、木通等配用;用于水肿,则配以猪苓、桑白皮等同用。
2.口舌生疮,心烦尿赤。本品能上清心经之火,下泄小肠之热。常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下肠而致的心烦尿赤等症,多与生地黄、甘草、竹叶等配用。
3.经闭乳少。本品通经下乳,。用治血瘀经闭,配红花、桃仁、丹参等同用;若用治乳汁短少或不通,可与王不留行、穿山甲等同用;本品还能利血脉,通关节,配桑枝、薏苡仁等同用,治疗湿热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
临床配伍: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车前子、滑石等配伍,如八正散治疗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
2、《小儿药证直诀》:与生地黄、甘草、竹叶等配伍,如导赤散用治疗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于小肠而致的心烦尿赤。
3、《杨氏家藏方》:桃胶(炒)、木通、石膏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服。用于血淋作痛。
1、导赤散
2、龙胆泻肝汤
3、疏凿饮子
4、小蓟饮子
5、消风散
6、八正散
7、甘露消毒丹
化学成分:主要含三萜及其苷类成分:常春藤皂苷元、齐墩果酸、木通皂苷、白桦脂醇;苯乙醇苷类成分:木通苯乙醇苷B;还含豆甾醇、β-谷甾醇、胡萝卜苷、肌醇、蔗糖及钾盐等成分。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利尿
(2)利胆
(3)保肝
(4)抗病原体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肿瘤
(2)强心
除去杂质,用水浸泡,泡透后捞出,切片,干燥。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常稍扭曲,长30~7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外皮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的裂纹或纵沟纹,具突起的皮孔。节部膨大或不明显,具侧枝断痕。体轻,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较厚,黄棕色,可见淡黄色颗粒状小点,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小或有时中空,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鉴别】
(1)本品粉末浅棕色或棕色。含晶石细胞方形或长方形,胞腔内含1至数个棱晶。中柱鞘纤维细长梭形,直径10~40μm,胞腔内含密集的小棱晶,周围常可见含晶石细胞。木纤维长梭形,直径8~28μm,壁增厚,具裂隙状单纹孔或小的具缘纹孔。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0~110(220)μm,纹孔椭圆形、卵圆形或六边形。
(2)取本品粉末1g,加70%甲醇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3次,每次1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通苯乙醇苷B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30: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