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利水渗湿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萹蓄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粉节草、道生草 、扁蔓

来源:蓼科植物萹蓄的干燥地上部分。

处方用名:萹蓄

药性:苦,微寒。归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临床应用:
1.热淋涩痛,小便短赤
2.虫积腹痛,皮肤湿疹,阴痒带下


1.淋证。本品性微寒,入膀胱经,清利下焦湿热。多用于热淋、石淋,常与木通、瞿麦、车前子同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用于血淋,与大蓟、小蓟、白茅根等同用。
2.虫证,湿疹,阴痒。本品苦能燥湿,微寒清热,又善“杀三虫”。用治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用时宜煎汤空腹服,以提高疗效。治蛔虫腹痛,面青,如《药性论》以单味浓煎服用;治小儿蛲虫,下部痒,如《食医心镜》单味水煎,空腹饮之,还可用本品煎汤,熏洗肛门;用于湿疹、湿疮、阴痒等证,可单味煎水外洗,亦可配伍地肤子、蛇床子、荆芥等煎水外洗。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临床配伍:
1、用于小便不通,止喘:用红秫黍根二两,扁蓄一两半,灯心百茎,上捣罗。每服半两。(《本草纲目》)
2、用于热淋涩痛,小便短赤以及石淋:如八正散可,与木通、瞿麦、车前子等同用。(《和剂局方》)
3、用于蛔虫腹痛,面青:以本品单味浓煎可。(《药性论》)

方剂

1、八正散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槲皮素、萹蓄苷、槲皮苷、杨梅苷、咖啡酸、绿原酸、钾盐、硅酸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利尿
(2)利胆
(3)保肝
(4)抗病原体
2.其他药理作用
(1)增强子宫肌张力
(2)止血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而略扁,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2~0.3cm。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有细密微突起的纵纹;节部稍膨大,有浅棕色膜质的托叶鞘,节间长约3cm;质硬,易折断,断面髓部白色。叶互生,近无柄或具短柄,叶片多脱落或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全缘,两面均呈棕绿色或灰绿色。气微,味微苦。
【鉴别】 (1)本品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长方形,外壁稍厚,内含棕黄色物,外被角质层。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细胞径向延长,栅栏状排列;角棱处有下皮纤维束。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列;木纤维发达。髓较大。薄壁组织间有分泌细胞。有的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均为长多角形、长方形或多角形,垂周壁微弯曲或近平直,呈细小连珠状增厚,外平周壁表面均有角质线纹。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2~4个。叶肉组织中可见众多草酸钙簇晶,直径5~55μm。
(2)取杨梅苷对照品,加60%乙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及上述对照品溶液各2μ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20:5: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热风吹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2.《本草汇言》:“利湿热,通小便之药也。”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