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利水渗湿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海金沙

基本内容

出处:《嘉祐本草》

别名:金沙藤、左转藤、竹园荽

来源: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

处方用名:海金沙

药性:甘、咸,寒。归膀胱、小肠经。

功效:清热利湿,通淋止痛。

临床应用:
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


淋证。本品其性下降,善清小肠、膀胱湿热,尤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治热淋急病,如《泉州本草》以本品为末,甘草汤送服;治血淋,如《普济方》以本品为末,新汲水或沙糖水送服;治石淋,同鸡内金、金钱草等配伍;治膏淋,与滑石、麦冬、甘草同用,如海金沙散《世医得效方》;本品又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多与泽泻、猪苓、防已、木通等配伍,以加强利尿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包煎。

临床配伍:
1、治诸淋:与海金沙、石苇、滑石、猪苓、泽泻、赤苓、肉桂、白术、芍药、甘草配伍。(《证治准绳》)
2、治脾胃肿满,腹胀如鼓,喘不得卧:海金沙同白术、甘草、牵牛为末服。(《本草纲目》)
3、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蜡面茶半两,捣碎。每服三钱,生姜甘草煎汤下,日二服。亦可末服。(《图经本草》)

方剂

1、白丸子
2、车前子汤
3、海金沙散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脂肪油:棕榈酸,油酸,亚油酸,(+)-8-羟基十六酸等。还含金沙素等。

药理作用:
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海金沙还有利胆及降血糖作用。

炮制

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藤叶,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藤叶。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浅棕黄色。体轻,手捻有光滑感,置手中易由指缝滑落。气微,味淡。
【鉴别】 (1)取本品少量,撒于火上,即发出轻微爆鸣及明亮的火焰。
(2)本品粉末棕黄色或浅棕黄色。孢子为四面体、三角状圆锥形,顶面观三面锥形,可见三叉状裂隙,侧面观类三角形,底面观类圆形,直径60~85μm,外壁有颗粒状雕纹。
(3)取本品1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海金沙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醇-冰醋酸-水(4:1: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古籍参考

1.《本草品汇精要》:“主通关窍,利水道。”
2.《本草纲目》:“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