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小石韦、飞刀剑、石皮
来源: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石韦或有柄石韦的干燥叶。
处方用名:石韦
药性:甘、苦,微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临床应用:
1.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
2.肺热喘咳
3.血热出血
1.淋证。本品药性寒凉,清利膀胱而通淋,兼可止血,尤宜于血淋。对膀胱
湿热见小便淋沥涩痛诸淋者,也常应用。用于血淋,与当归、蒲黄、芍药同用,如石韦散《千金方》;用于热淋,如《圣惠方》以本品与滑石为末服;用于石淋,如《古今录验》石韦散,与滑石为末,用米饮或蜜冲服。
2.肺热咳喘。石韦入肺经,清肺热,止咳喘。用于肺热咳喘气急,可与鱼腥草、黄芩、芦根等同用。
3.血热出血。石韦既止血又凉血,故对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尤为适合。可单用或随证配伍侧柏叶、栀子、丹参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临床配伍:
1、小便淋痛:石韦、滑石等分,为末。每饮服刀圭,最快。(《太平圣惠方》)
2、小便转脬:石韦(去毛)、车前子各二钱半,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服。(《全生指迷方》)
3、便前有血:石皮为末。茄子枝煎汤下二钱。(《普济方》)
4、崩中漏下:石韦为末。每服三钱,温酒服,甚效。(《本草纲目》)
1、鳖甲煎丸
2、石韦散
3、沉香散
化学成分: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绿原酸;黄酮及其苷类成分:山柰酚,槲皮素,异槲皮素,三叶豆苷,紫云英苷,甘草苷,芒果苷,异芒果苷。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
2.其他药理作用
(1)止咳祛痰
(2)平喘
(3)抑制泌尿系统结石形成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筛去细屑。
【性状】
庐山石韦 叶片略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长10~25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耳状偏斜,全缘,边缘常向内卷曲;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散布有黑色圆形小凹点;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有的侧脉间布满棕色圆点状的孢子囊群。叶柄具四棱,长10~20cm,直径1.5~3mm,略扭曲,有纵槽。叶片革质。气微,味微涩苦。
石韦 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8~12cm,宽1~3cm。基部楔形,对称。孢子囊群在侧脉间,排列紧密而整齐。叶柄长5~10cm,直径约1.5mm.
有柄石韦 叶片多卷曲呈筒状,展平后呈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8cm,宽1~2.5cm。基部楔形,对称;下表面侧脉不明显,布满孢子囊群。叶柄长3~12cm,直径约1mm。
【鉴别】
本品粉末黄棕色。星状毛体部7~12细胞,辐射状排列成上、下两轮,每个细胞呈披针形,顶端急尖,有的表面有纵向或不规则网状纹理;柄部1~9细胞。孢子囊环带细胞,表面观扁长方形。孢子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肾形,外壁具疣状突起。叶下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类圆形。纤维长梭形,胞腔内充满红棕色或棕色块状物。
1.《神农本草经》:“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
2.《本草纲目》:“主崩漏金疮,清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