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
来源:菊科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处方用名:茵陈
药性: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临床应用:
1.黄疸尿少
2.湿温暑湿
3.湿疮瘙痒
1.黄疸。本品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若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证,常与栀子、黄柏、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若黄疸湿重于热者,可与茯苓、猪苓同用,如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若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宣运之阴黄,多与附子、干姜等配用,如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补遗》)。
2.湿疮瘙痒。本品苦微寒,有解毒疗疮之功,故可用于湿热内蕴之风瘙隐疹,湿疮瘙痒,可单味煎汤外洗,也可与黄柏、苦参、地肤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注意事项: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临床配伍:
1.与栀子、黄柏、大黄同用,以利湿退黄,用于湿热内蕴发黄,如茵陈蒿汤;
2.与苦参、地肤子配伍煎汤外洗以解毒疗疮、止痒,用于湿热蕴于皮肤而致瘙痒、湿疮。
1、镇肝熄风汤
2、茵陈蒿汤
3、甘露消毒丹
4、当归拈痛汤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6,7-二甲氧基香豆素、绿原酸、咖啡酸等。全草含挥发油约0.27%,其中主要成分为β-蒎烯、茵陈炔、茵陈烯酮、茵陈炔酮、茵陈炔内酯(茵陈素)、茵陈色原酮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利尿
(2)利胆
(3)保肝
(4)抗病原体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
(2)降血糖
(3)降血压
(4)解热
(5)抗炎
除去残根和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性状】 绵茵陈 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花茵陈 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裂;外层雌花6~10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鉴别】 绵茵陈 (1)本品粉末灰绿色。非腺毛“T”字形,长600~1700μm,中部略折成“V”字形,两臂不等长,细胞壁极厚,胞腔多呈细缝状,柄1~2细胞。 (2)取本品粉末0.5g,加50%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绿原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丁酯-甲酸-水(7:2.5:2.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花茵陈 取本品粉末0.4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滨蒿内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丙酮(6:3: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神农本草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2.《名医别录》:“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痛,去伏瘕。”
3.《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