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花斑竹、酸筒杆、酸汤梗、斑杖根、黄地榆
来源: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
处方用名:虎杖
药性: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
1.湿热黄疸,淋浊,带下
2.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毒蛇咬伤
3.经闭,癥瘕,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4.肺热咳嗽
1.湿热黄疸,淋浊,带下。本品苦寒,有清热利湿之功,治湿热黄疸,可单用本品煎服即效,亦可与茵陈、黄柏、栀子配伍,效力更佳;治湿热蕴结膀胱之小便涩痛,淋浊带下等,单用即效,如(《姚僧里集验方》)以此为末,米饮送下,治五淋,亦可配利尿通淋药同用。
2.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本品入血分,有凉血清热解毒作用。
若水火烫伤而致肤腠灼痛或溃后流黄水者,单用研末,香油调敷,亦可与地榆、冰片共研末,调油敷患处;若湿毒蕴结肌肤所致痈肿疮毒,以虎杖根烧灰贴,或煎汤洗患处;若治毒蛇咬伤,可取鲜品捣烂敷患处,亦可煎浓汤内服。
3.经闭,癥瘕,跌打损伤。虎杖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治经闭、痛经,常
与桃仁、延胡索、红花等配用;治癥瘕,如(《千金方》)以本品配土瓜根、牛膝合用;治跌打损伤疼痛,可与当归、乳香、没药、三七等配用。
2.肺热咳嗽。本品既能苦降泄热,又能化痰止咳,治肺热咳嗽,可单味煎
服也可与贝母、枇杷叶、杏仁等配伍使用;
本品还有泻热通便作用,可用于热结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临床配伍:
1、治月经闭不通,结瘕,腹大如瓮,短气欲死:虎杖根百斤(去头去土,曝干,切)、土瓜根、牛膝各取汁二斗。上三味,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日煎取二斗,内土瓜、牛膝汁,搅令调匀,煎令如饧。每以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当下,若病去,止服。(《千金方》)
2、治伤折,血瘀不散:虎杖(锉)二两,赤芍药(锉)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候。(《圣济总录》虎杖散)
3、时疫流毒攻手足,肿痛欲断:用虎杖根锉,煮汁渍之。(《肘后方》)
4、月水不利:虎杖三两,凌霄花、没药一两。为末。热酒每服一钱。又方:治月经不通,腹大如瓮,气短欲死:虎杖一斤(去头曝干,切),土瓜根汁、牛膝汁二斗。水一斛,浸虎杖一宿,煎取二斗,入二汁,同煎如饧。每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当下。(《圣惠方》)
1、安息活血丹
2、贝母绝经汤
3、创灼膏
4、肺脓疡合剜
化学成分:主要含游离蒽醌及蒽醌苷类成分: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羟基芦荟大黄素等;二苯乙烯苷类成分:虎杖苷等。还含多糖及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利胆
(2)保肝
(3)抗病原体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糖
(2)抗肿瘤
(3)降血脂
(4)解热
(5)镇痛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
本品多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长1~7cm,直径0.5~2.5cm。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和须根痕,切面皮部较薄,木部宽广,棕黄色,射线放射状,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质坚硬。气微,味微苦、涩。
【鉴别】
(1)本品粉末橙黄色。草酸钙簇晶极多,较大,直径30~100μm。石细胞淡黄色,类方形或类圆形,有的呈分枝状,分枝状石细胞常2~3个相连,直径24~74μm,有纹孔,胞腔内充满淀粉粒。木栓细胞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胞腔充满红棕色物。具缘纹孔导管直径56~150μm。
(2)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2.5mol/L硫酸溶液5ml,水浴加热30分钟,放冷,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5ml,合并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虎杖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大黄素对照品、大黄素甲醚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4μl、对照品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 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斑点变为红色。
1.《名医别录》:“主通利月水,破流血癥结。”
2.《日华子本草》:“治产后恶血不下,心腹胀满,排脓,主疮疖痈者,妇人血晕,扑伤瘀血,破风毒结气,”
3.《本草纲目》:“治男妇诸般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