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盆草【利水渗湿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1/1

垂盆草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纲目拾遗》

别名:狗牙草、瓜子草、石指甲、狗牙瓣

来源: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干燥全草。

处方用名:垂盆草

药性: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
1.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2.痈肿疮疡,咽痛,毒蛇咬伤,烧烫伤


1.黄疸。垂盆草能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常与虎杖、茵陈等同用。
2.痈肿疮疡,喉痛,蛇伤,烫伤。垂盆草有清热解毒及消痈散肿之功效。用于痈肿疮疡,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野菊花、紫花地丁、半边莲等药用;用于咽喉肿痛,则与山豆根一起服用;治疗毒蛇咬伤,可与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合用。治疗烫伤,烧伤,可鲜品捣汁外涂。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方剂

1、复方垂盆草糖浆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黄酮类成分;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苜蓿素,苜蓿苷,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素,异甘草苷等。还含三萜、甾醇、生物碱、氰苷、多糖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保肝
(2)抗病原体
2.其他药理作用
(1)抑制免疫

炮制

除去杂质,切段。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茎纤细,长可达20cm以上,部分节上可见纤细的不定根。3叶轮生,叶片倒披针形至矩圆形,绿色,肉质,长1.5~2.8cm,宽0.3~0.7cm,先端近急尖,基部急狭,有距。气微,味微苦。
【鉴别】 (1)本品茎横切面:表皮细胞长方形,外壁增厚,内层约10列薄壁细胞。中柱小,维管束外韧型,导管类圆形。髓部呈三角状,细胞多角形,壁甚厚,非木化。紧靠韧皮 部细胞和髓部细胞中含红棕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垂盆草对照药材3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4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本草纲目拾遗》:“性寒,消痈肿,治湿郁水肿。”又“治诸毒及汤烙伤,疗痈,虫蛇螫咬。”
2.《天宝本草》:“利小便,敷火疮肿痛;汤火症,退湿热,兼治淋症。”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