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草【利水渗湿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珍珠草

基本内容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别名:日开夜闭、十字珍珠草,阴阳草、假油柑,真珠苹,鲫鱼草、胡羞羞,老鸦珠,夜合珍珠,落地油柑、小利柑等.

来源:大戟科植物叶下珠的干燥全草或带根全草。

处方用名:珍珠草

药性:甘、苦,凉。归肝、肺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

临床应用:
1.湿热黄疸,泄痢,淋证
2.疮疡肿毒,蛇犬咬伤
3.目赤肿痛
4.小儿疳积


1.湿热黄疸,泄痢,淋证。本品苦甘性凉,苦以泄降,凉可清热,其入肝经,通利肝胆,去湿退黄,对于湿热蕴结肝胆,面目皮肤色黄如橘者,与茵陈同用;本品还可清热利湿通淋,可与金钱草等药相伍,用于膀胱湿热之热淋涩痛与砂淋、石淋;本品既利湿热,又解热毒,配黄连、木香等,还常用治湿热毒邪下注大肠所致的泄泻或便下脓血,里急后重。
2.疮疡肿毒,蛇犬咬伤。珍珠草性凉,清热解毒。可治疗热毒蕴结之疮毒痈肿、毒蛇咬伤或狂犬咬伤。可内服外敷并用,或与白花蛇舌草、蚤休等伍用。
3.目赤肿痛。本品入肝经,苦凉泄火,清热明目。单用或配菊花内服外洗,可治肝热上攻,风热注目之赤眼火肿,涩痛难忍。
4.小儿疳积本品甘可健脾,凉以清热,治小儿禀赋素弱,过食肥甘,脾胃失运,食积化热所致的疳积,可单用水炖服。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苦凉之品,阳虚体弱者慎用。

临床配伍:
①治红白痢疾:叶下珠鲜草一至二两。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调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传染性肝炎:鲜叶下珠一至二两。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一周。(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③治小儿疳积,夜盲:叶下珠五至七钱,鸡、猪肝酌量。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药理

化学成分:全草含酚性成分,三萜成分及没食子鞣质。

药理作用:
珍珠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抑制作用较强,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本品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有治疗作用,对鸭乙肝病毒反转录酶及人肝癌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性状和鉴别

干燥带根全草,根茎外表浅棕色,有髓;主根不发达,须根多数,浅灰棕色。茎粗约2~3毫米,老茎基部灰褐色;茎枝有纵皱,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红色;质脆易断,断面中空。分枝有纵皱及不甚明显的膜翅状脊线。叶片薄而小,灰绿色,皱缩,易脱落。花细小,腋生于叶背之下,多已于缩。有的带有扁圆形亦褐色的果实。气微香,叶味微苦。

古籍参考

1.《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疳眼,疳积,煲肉食或煎水洗。又治亡乳汁,治主米疳者最效。”
2.《临证指南》:“治小儿诸疳瘦弱,眼欲盲。”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