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温里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附子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

来源: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

处方用名:附子

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亡阳虚脱,肢冷脉微
2.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痹冷痛,阳虚外感
3.寒湿痹痛


1.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如四逆汤(《伤寒论》);本品能回阳救逆,人参能大补元气,二者同用,可治亡阳兼气脱者,如参附汤(《正体类要》);若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见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无脉者,可与干姜、肉桂、人参同用,如回阳急救汤(《伤寒六书》)。
2.阳虚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配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如右归丸(《景岳全书》);配党参、白术、干姜等,可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如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与茯苓、白术等同用,可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如真武汤(《伤寒论》);若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常与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3.寒痹证。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3~15g;先煎,久煎,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注意事项:本品辛热燥烈,孕妇慎用,阴虚阳亢者忌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生品外用,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临床配伍:
1.多与干姜相须配伍,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如四逆汤;
2.与人参相使配伍,回阳固脱治,疗阳气暴脱证,如参附汤;
3.与肉桂相须配伍,补火助阳,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如桂附八味丸;
4.与人参、干姜相使配伍,益气温脾,治疗脾胃虚寒证,如附子理中丸;
5.与白术相使配伍,助阳化气,治疗肢体水肿,如真武汤;
6.与桂枝相使配伍,温经止痛,治疗风寒湿痹,如甘草附子汤。

方剂

1、再造散
2、麻黄细辛附子汤
3、大黄附子汤
4、温脾汤
5、四逆汤
6、回阳救急汤
7、肾气丸
8、右归丸
9、地黄饮子
10、苏合香丸
11、黄土汤
12、牵正散
13、玉真散
14、真武汤
15、实脾散
16、木香槟榔丸
17、乌梅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多种生物碱、附子多糖等,其中主要成分有双酯型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此外,还含有消旋去甲乌药碱、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尿嘧啶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强心
(2)扩张血管
(3)抗休克
(4)健胃
(5)抗炎
(6)镇静
(7)镇痛
(8)兴奋交感
2.其他药理作用
(1)增强免疫
(2)局麻
(3)抗血栓
(4)抗寒冷

炮制

炮附片:取附片,照烫法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

性状和鉴别

【性状】 盐附子 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印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 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 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白附片 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氨试液3ml润湿,加乙醚 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二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对照品、苯甲酰乌头原碱对照品、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对照品,加异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单酯型生物碱)。再取新乌头碱对照品、次乌头碱对照品、乌头碱对照品,加异丙醇-二氯甲烷 (1:1)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双酯型生物碱)。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6.4:3.6: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饱和20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盐附子在与新乌头碱对照品、次乌头碱对照品和乌头碱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黑顺片或白附片在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对照品、苯甲酰乌头原碱对照品、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2.《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3.《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