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牡桂、紫桂、大桂
来源: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
处方用名:肉桂
药性: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临床应用: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
2.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
3.冲任虚寒、寒凝血滞之痛经经闭,寒湿痹痛,阴疽流注
4.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
1.阳痿,宫冷。本品辛甘大热,能补火助阳,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常配附子、熟地、山茱萸等,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如肾气丸(《金匮要略》)、右归饮(《景岳全书》)。
2.腹痛,寒疝。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善去痼冷沉寒。治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可单用研末,酒煎服;或与干姜、高良姜、荜茇等同用,如大已寒丸(《和剂局方》);治寒疝腹痛,多与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
3.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本品辛散温通,能行气血、运经脉、散寒止痛。常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治风寒湿痹,尤以治寒痹腰痛为主,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与附子、干姜、川椒等同用,可治胸阳不振,寒邪内侵的胸痹心痛,如桂附丸(《寿世保元》);与鹿角胶、炮姜、麻黄等同用,可治阳虚寒凝,血滞痰阻的阴疽、流注等,如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若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用,可治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闭经、痛经等证,如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4.虚阳上浮诸症。本品大热入肝肾,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故曰引火归源。用治元阳亏虚,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者,常与山茱萸、五味子、人参、牡蛎等同用。
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1~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里有实热,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临床配伍:
1.与附子相须配伍,补火助阳,治疗下元虚冷证,如桂附八味丸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桂附理中丸治疗脾肾阳虚,脘腹冷痛等;
2.与当归、川芎相使配伍,活血通经,治疗痛经经闭等,如少腹逐瘀汤;与熟地黄、麻黄相使配伍,散寒通滞,治疗阴疽等,如阳和汤。
1、回阳救急汤
2、暖肝煎
3、阳和汤
4、五积散
5、右归丸
6、真人养脏汤
7、养心汤
8、苏子降气汤
9、独活寄生汤
化学成分:肉桂主要含挥发油,含量为1%~2%,其主要成分有桂皮醛(约占85%)、桂皮酸、乙酸桂皮酯、桂二萜醇、乙酰桂二萜醇等。尚含有多糖、肉桂苷和香豆素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扩张血管
(2)健胃
(3)止吐
(4)抗炎
(5)镇静
(6)镇痛
(7)兴奋交感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菌
(2)抗缺氧
(3)抗血栓
除去杂质及粗皮。用时捣碎。
【性状】
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或直径3~10cm,厚0.2~0,8c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和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最内层细胞外壁增厚,木化。皮层散有石细胞和分泌细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外侧伴有纤维束,石细胞通常外壁较薄。韧皮部射线宽1~2列细胞,含细小草酸钙计晶;纤维常2~3个成束;油细胞随处可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红棕色。纤维大多单个散在,长梭形,长195~920μm,直径约至50μm,壁厚,木化,纹孔不明显。石细胞类方形或类圆形,直径32~88μm,壁厚,有的一面菲薄。油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45~lO8μm。草酸钙针晶细小,散在于射线细胞中。木栓细胞多角形,含红棕色物。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冷浸20分钟,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桂皮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2.《汤液本草》:“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
3.《本草求真》:“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凡沉寒痼冷、营卫风寒、阳虚自汗、腹中冷痛、咳逆结气、脾虚恶食、湿盛泄泻、血脉不通、胎衣不下、目赤肿痛,因寒因滞而得者,用此治无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