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茴香【温里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小茴香

基本内容

出处:《新修本草》

别名:谷茴香、谷茴、蘹香

来源: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小茴香

药性: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临床应用:
1.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痛经,少腹冷痛
2.脾胃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吐泻


1.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本品辛温,能温肾暖肝,散寒止痛。常与乌药、青皮、高良姜等配伍,用治寒疝腹痛,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亦可用本品炒热,布裹温熨腹部。与橘核、山楂等同用,可治肝气郁滞,睾丸偏坠胀痛,如香橘散(《张氏医通》);治肝经受寒之少腹冷痛,或冲任虚寒之痛经,可与当归、川芎、肉桂等同用。
2.中焦虚寒气滞证。本品辛温能温中散寒止痛,并善理脾胃之气而开胃、止呕。治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可与高良姜、香附、乌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的脘腹胀痛、呕吐食少,可与白术、陈皮、生姜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慎用。

临床配伍:
1、《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常于乌药、青皮、高良姜等配伍用治寒疝腹痛。
2、《本草汇言》:与高良姜、香附、乌药等同用可治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

方剂

1、禹功散
2、暖肝煎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约3%~6%,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柠檬烯、葑酮、爱草脑、γ-松油烯、α-蒎烯、月桂烯等。另含脂肪油约18%,其脂肪酸中主要为岩芹酸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健胃
(2)止吐
2.其他药理作用
(1)增强胃肠运动
(2)抗溃疡

炮制

除去杂质。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为双悬果,呈圆柱形,有的稍弯曲,长4~8mm,直径1.5~2.5mm。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两端略尖,顶端残留有黄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时有细小的果梗。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有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而较宽。横切面略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有特异香气,味微甜、辛。
【鉴别】 (1)本品分果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扁平细胞,外被角质层。中果皮纵棱处有维管束,其周围有多数木化网纹细胞;背面纵棱间各有大的椭圆形棕色油管1个,接合面有油管2个,共6个。内果皮为1列扁平薄壁细胞,细胞长短不一。种皮细胞扁长,含棕色物。胚乳细胞多角形,含多数糊粉粒,每个糊粉粒中含有细小草酸钙簇晶。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茴香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2.5)为展开剂,展至8cm,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红色斑点。

古籍参考

1.《新修本草》:“主诸痿,霍乱及蛇伤。”
2.《本草汇言》:“■香,温中快气之药也。方龙潭曰,此药辛香发散,甘平和胃,故《唐本草》善主一切诸气,如心腹冷气、暴疼心气、呕逆胃气、腰肾虚气、寒湿脚气、小腹弦气、膀胱水气、阴■疝气、阴汗湿气、阴子冷气、阴肿水气、阴胀滞气。其温中散寒,立行诸气,及小腹少腹至阴之分之要品也。”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