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雷公炮炙论》
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丁香,宫丁
来源: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
处方用名:丁香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临床应用:
1.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
2.心腹冷痛
3.肾虚阳痿,宫冷
1.胃寒呕吐、呃逆。本品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常与柿蒂、党参、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逆,如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与白术、砂仁等同有,治脾胃虚寒之吐泻、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书》);治妊娠恶阻,可与人参、藿香同用(《证治准绳》)。
2.脘腹冷痛。本品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与延胡索、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3.阳痿,宫冷。本品性味辛温,入肾经,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3g,或研末外敷。
注意事项:不宜与郁金同用。
临床配伍:
1、《证因脉治》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人参、生姜。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2、《上海市中成药制剂规范》丁桂散:丁香、肉桂。治胃脘疼痛、脐腹冷痛、腹泻,以及外科疮肿,损伤肿痛等证候。
3、《朱氏集验方》喘痰气:苦丁香三个,为末。水调服,吐痰即止。
1、丁香柿蒂汤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丁香酚,乙酰丁香酚,β-丁香烯,甲基正戊基酮,水杨酸甲酯等;还含齐墩果酸,鼠李素,山柰素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健胃
(2)止吐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菌
(2)驱虫
(3)兴奋子宫
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性状】
本品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或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鉴别】
(1)本品萼筒中部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有较厚角质层。皮层外侧散有2~3列径向延长的椭圆形油室,长150~200μm;其下有20~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中柱鞘纤维,壁厚,木化。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组成的通气组织,有大型腔隙。中心轴柱薄壁组织间散有多数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含众多细小草酸钙簇晶。
粉末暗红棕色。纤维梭形,顶端钝圆,壁较厚。花粉粒众多,极面观三角形,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3副合沟。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4~26μm,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清,含黄色油状物。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含16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
2.《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3.《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