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风姜、小良姜、膏凉姜
来源: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
处方用名:高良姜
药性: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温中止呕,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胃寒脘腹冷痛
2.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1.胃寒冷痛。本品辛散温通,能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胃寒肝郁,脘腹胀痛,多与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治卒心腹绞痛如剧,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者,可与厚朴、当归、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汤(《千金方》)。
2.胃寒呕吐:本品性热,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治胃寒呕吐,多与半夏、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吐,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
临床配伍:
1、用于治胃寒脘腹冷痛: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和剂局方》)
2、用于治疗卒心腹绞痛如剧,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与厚朴、当归、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汤。(《千金方》)
1、天台乌药散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0.5%~1.5%,油中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桂皮酸甲酯、丁香油酚、蒎烯、荜澄茄烯及辛辣成分高良姜酚等;黄酮类成分:高良姜素,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槲皮素-5-甲醚,高良姜素-3-甲醚等。
药理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具有镇痛抗炎作用,醚提物只有镇痛作用,二者均能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及蓖麻油引起的腹泻,还能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和氰化钾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煎剂灌胃能升高犬胃液总酸排出量,兴奋兔离体肠管运动,对抗因阿托品所致小鼠胃肠抑制后的墨汁推进率;水提物或挥发油均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00%煎液对革兰阳性嗜气菌皆有抗菌作用。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和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1cm,一面有圆形的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气香,味辛辣。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有的含红棕色物。皮层中叶迹维管束较多,外韧型。内皮层明显。中柱外韧型维管束甚多,束鞘纤维成环,木化。皮层及中柱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内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5g,置圆底烧瓶中,加水200ml,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为止,加正己烷3ml,连接回流冷凝管,加热至微沸,并保持2小时,放冷,取正己烷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高良姜对照药材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名医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2.《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