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温里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花椒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香椒、大花椒、椒目

来源: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

处方用名:花椒、蜀椒、南椒、川椒、炒花椒、炒川椒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临床应用:
1.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2.虫积腹痛
3.湿疹,阴痒


1.中寒腹痛,寒湿吐泻。本品辛散温燥,入脾胃经,长于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止呕止泻。常与生姜、白豆蔻等同用,治疗外寒内侵,胃寒腹痛、呕吐等症;与干姜、人参等配伍,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不思饮食等,如大建中汤(《金匮要略》);与肉豆蔻同用,可治夏伤湿冷,泄泻不止,如川椒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虫积腹痛,湿疹,阴痒。本品有驱蛔杀虫之功。常与乌梅、干姜、黄柏等同用,治疗虫积腹痛,手足厥逆,烦闷吐蛔等,如乌梅丸(《伤寒论》);单用煎液作保留灌肠,用治小儿蛲虫病,肛周瘙痒;若与吴茱萸、蛇床子、藜芦、陈茶、烧盐同用,水煎熏洗,治妇人阴痒不可忍,非以热汤泡洗不能已者,如椒茱汤(《医级》);单用或与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等,煎汤外洗,治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临床配伍:
1、与生姜、白豆蔻等同用,可用于外寒内侵,胃寒腹痛、呕吐等症。
2、与乌梅、干姜、黄柏等同用,可用于虫积腹痛,手足厥逆,烦闷吐蛔等症。
3、与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等同用,可用于湿疹瘙痒。

方剂

1、毓麟珠
2、海桐皮汤
3、五加皮汤
4、乌梅丸
5、理中安蛔汤
6、连梅安蛔丸
7、万灵膏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占总油量的25.10%,1,8-桉叶素占21.98%,月桂烯占11.99%,还含α-蒎烯,β-蒎烯等。还含香草木宁碱,茵芋碱等。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形成的作用;对动物离体小肠有双向调节作用,小剂量时兴奋,大剂量时抑制;并有镇痛抗炎作用;其挥发油对11种皮肤癣菌和4种深部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和杀死作用,其中羊毛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最敏感,并能杀疥螨等。

炮制

炮制方法:
1.花椒:取原药材,除去椒目(另作药用)、果柄及杂质。
2.炒花椒:取净花椒,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出汗,呈油亮光泽,颜色加深,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
炮制作用:
1.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能。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生品辛热之性甚强,外用杀虫止痒作用较强。用于疥疮、湿疹、阴痒或皮肤瘙痒。
2.炒花椒:可减毒,辛散作用稍缓,长于温中散寒,驱虫止痛。用于脘腹寒痛,寒湿泄泻,虫积腹痛或吐蛔。

性状和鉴别

【性状】 青椒多为2~3个上部离生的小蓇葖果,集生于小果梗上,蓇葖果球形,沿腹缝线开裂,直径3~4mm。外表面灰绿色或暗绿色,散有多数油点和细密的网状隆起皱纹;内表面类白色,光滑。内果皮常由基部与外果皮分离。残存种子呈卵形,长3~4mm,直径2~3mm,表面黑色,有光泽。气香,味微甜而辛。 花椒蓇葖果多单生,直径4~5mm。外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散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直径0.5~1mm,对光观察半透明;内表面淡黄色。香气浓,味麻辣而持久。 【鉴别】 (1)青椒粉末暗棕色。外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平直,外平周壁具细密的角质纹理,细胞内含橙皮苷结晶。内果皮细胞多呈长条形或类长方形,壁增厚,孔沟明显,镶嵌排列或上下交错排列。草酸钙簇晶偶见,直径15~28μm。 花椒粉末黄棕色。外果皮表皮细胞垂周壁连珠状增厚。草酸钙簇晶较多见,直径10~4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10ml,充分振摇,浸渍过夜,滤过,滤液挥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花椒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色荧光主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2.《本草纲目》:“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