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新修本草》
别名:荜拔、鼠尾、荜拨、阿梨诃他、椹圣
来源:胡椒科植物荜茇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
处方用名:荜茇
药性: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临床应用:
1.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2.寒凝气滞,胸痹心痛,头痛,牙痛
胃寒腹痛,呕吐,呃逆,泄泻。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止痛,降胃气,止呕呃。常与干姜、厚朴、附子等配伍,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呃逆、泄泻等,如荜茇丸(《圣济总录》);与白术、干姜、肉豆蔻等同用,可治脾胃虚寒之腹痛冷泻,如荜茇散(《圣济总录》)。
此外,以本品配胡椒研末,填塞龋齿孔中,可治龋齿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适量,研末塞龋齿孔中。
临床配伍:
1、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冷泻:与白术、干姜、肉豆蔻等同用。(《圣济总录》荜茇散)
2、血气痛,经不调:同蒲黄丸服。(《本草纲目》)
3、冷痰恶心:荜茇一两,为末,食前用米汤服半钱。(《圣惠方》)
1、苏合香丸
化学成分:果实含胡椒碱,棕榈酸,四氢胡椒酸,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
本品挥发油非皂化物能降低动物外源性及内源性总胆固醇;挥发油能对抗多种条件所致的缺氧及心肌缺血;纠正动物实验性心律失常;并有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由多数小浆果集合而成,长1.5~3.5cm,直径0.3~0.5cm。表面黑褐色或棕色,有斜向排列整齐的小突起,基部有果穗梗残存或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颗粒状。小浆果球形,直径约0.1cm。有特异香气,味辛辣。 【鉴别】 (1)本品粉末灰褐色。石细胞类圆形、长卵形或多角形,直径25~61μm,长至170μm,壁较厚,有的层纹明显。油细胞类圆形,直径25~66μm。内果皮细胞表面观呈长多角形,垂周壁不规则连珠状增厚,常与棕色种皮细胞连结。种皮细胞红棕色,表面观呈长多角形。淀粉粒细小,常聚集成团块。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硫酸1滴,显鲜红色,渐变红棕色,后转棕褐色。 (3)取本品粉末0.8g,加无水乙醇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胡椒碱对照品,置棕色量瓶中,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丙酮(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荧光斑点;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褐黄色斑点。
1.《本草纲目》:“荜茇,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经散浮热也。”
2.《本草便读》:“荜茇,大辛大热,味类胡椒,入胃与大肠,阳明药也。温中散寒,破滞气,开郁结,下气除痰,又能散上焦之浮热,凡一切牙痛、头风、吞酸等症,属于阳明湿火者,皆可用此以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