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理气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陈皮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橘皮

来源: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处方用名:陈皮

药性:苦、辛,温。归脾、肺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临床应用:
1.脾胃气滞、湿阻之脘腹胀满、食少吐泻
2.呕吐,呃逆
3.湿痰寒痰,咳嗽痰多
4.胸痹


1.脾胃气滞证。本品辛行温通,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因其苦温而燥,故寒湿阻中之气滞最宜。治疗中焦寒湿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泄泻等,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平胃散(《和剂局方》);若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可配山楂、神曲等同用,如保和丸(《丹溪心法》);若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腹痛、呕吐、泄泻,可配藿香、苏叶等同用,如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若脾虚气滞,腹痛喜按、不思饮食、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者,可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如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若脾胃气滞较甚,脘腹胀痛较剧者,每与木香、枳实等同用,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功。
2.呕吐、呃逆证。陈皮辛香而行,善疏理气机、条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治疗呕吐、呃逆,常配伍生姜、竹茹、大枣如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若脾胃寒冷,呕吐不止,可配生姜、甘草同用,如姜橘汤(《活幼心书》)。
3.湿痰、寒痰咳嗽。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治湿痰咳嗽,多与半夏、茯苓等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若治寒痰咳嗽,多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等同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伤寒论》);若脾虚失运而至痰湿犯肺者,可配党参、白术同用,如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4.胸痹证。本品辛行温通、入肺走胸,而能行气通痹止痛。治疗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可配伍枳实、生姜,如橘皮枳实生姜汤(《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本品辛散苦燥,温能助热,故内有实热、舌赤少津者慎用。

临床配伍:
(1)临床多与苍术、厚朴等配伍,行气止痛燥湿,治疗寒湿中阻的脾胃气滞证,如平胃散;
(2)与党参、白术、茯苓等配伍,健脾和中,治脾虚气滞证,如异功散;
(3)与半夏、茯苓等配伍,燥湿化痰,治湿痰咳嗽,如二陈汤。

方剂

1、止嗽散
2、参苏饮
3、五仁丸
4、痛泻要方
5、仙方活命饮
6、回阳救急汤
7、五积散
8、柴胡疏肝散
9、藿香正气散
10、完带汤
11、温胆汤
12、清气化痰丸
13、定痫丸
14、保和丸
15、木香槟榔丸
16、健脾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类、生物碱、肌醇等,挥发油中主要含有柠檬烯,黄酮类主要为橙皮苷、新橙皮苷、柑橘素、川陈皮素、二氢川陈皮素等,另还含对羟福林。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调节胃肠运动(兴奋、抑制)
(2)促消化液分泌
(3)利胆
(4)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5)调节子宫功能(兴奋、抑制)
(6)升压
(7)强心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溃疡
(2)助消化
(3)祛痰
(4)抗菌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陈皮 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广陈皮 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鉴别】 (1)本品粉末黄白色至黄棕色。中果皮薄壁组织众多,细胞形状不规则,壁不均匀增厚,有的成连珠状。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垂周壁稍厚,气孔类圆形,直径18~26μm,副卫细胞不清晰;侧面观外被角质层,靠外方的径向壁增厚。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中果皮薄壁细胞中,呈多面体形、菱形或双锥形,直径3~34μm,长5~53μm,有的一个细胞内含有由两个多面体构成的平行双晶或3~5个方晶。橙皮苷结晶大多存在于薄壁细胞中,黄色或无色,呈圆形或无定形团块,有的可见放射状条纹。螺纹导管、孔纹导管和网纹导管及管胞较小。 (2)取本品粉末0.3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20分钟,滤过,取滤液5ml,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橙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饱和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0.5%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为展开剂,展至约3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水(20:10: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至约8cm,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
2.《名医别录》:“下气,止呕咳”。“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
3.《本草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咳疟,大便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其治百病,总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