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白檀、白檀木、旃檀
来源:檀香科植物檀香树干的干燥心材。
处方用名:檀香
药性:辛,温。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行气止痛,散寒调中。
临床应用:
寒凝气滞,胸膈不舒,胸痹心痛,脘腹疼痛,呕吐食少
胸腹寒凝气滞证。本品辛散温通而芳香,善理脾胃,调肺气,利膈宽胸,有行气止痛、散寒调中之功。常配白豆蔻、砂仁、丁香等同用,治疗寒凝气滞,胸腹冷痛,如沉香磨脾散(《仁斋直指方》);若治疗寒凝气滞之胸痹绞痛,可配荜茇、延胡索、高良姜等同用;若治胃脘寒痛,呕吐食少,可以本品研末,干姜汤泡服,或配沉香、白豆蔻、砂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2~5g,宜后下。
临床配伍:
1、《外台秘要》:面上黑子,每夜以暖浆水洗面,以布揩赤,用白檀香磨汁涂之。
2、《仁斋直指方》沉香磨脾散:可配伍豆蔻、砂仁、丁香等治疗寒凝气滞,胸膈不舒。
1、苏合香丸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α-檀香醇、β-檀香醇约占90%以上。此外还含二氢-α-沉香呋喃、二氢-β-沉香呋喃、4,11,环氧-顺式-桉叶烷、朱栾萜烯等。
药理作用:
檀香木中的α-檀香醇、β-檀香醇具有与氯丙嗪类似的神经药理活性,对小鼠有中枢镇静作用。檀香挥发油对小鼠肠运动亢进有抑制作用;檀香油有利尿作用;对痢疾杆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除去杂质,镑片或锯成小段,劈成小碎块。
【性状】 本品为长短不一的圆柱形木段,有的略弯曲,一般长约lm,直径10~30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光滑细腻,有的具疤节或纵裂,横截面呈棕黄色,显油迹;棕色年轮明显或不明显,纵向劈开纹理顺直。质坚实,不易折断。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导管单个散在,偶有2~3个联合。木射线由1~2列径向延长的细胞组成。木薄壁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联结,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导管、射线细胞、木薄壁细胞内均可见油滴。 (2)取本品〔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加乙醚制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檀香醇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含5μl的溶液(或用印度檀香的挥发油加乙醚制成每1ml含10μl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溶液(取对二甲氨基苯甲醛0.25g,溶于冰醋酸50g中,加85%磷酸溶液5g与水20ml,混匀),在80~9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蓝色斑点。
1.《日华子本草》:“止心腹痛。”
2.《本草备要》:“调脾肺,利胸膈,为理气要药。”
3.《本经逢原》:“善调膈上诸气,……兼通阳明之经,郁抑不舒、呕逆吐食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