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理气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乌药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拾遗》

别名:矮樟、香桂樟、铜钱柴

来源:樟科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

处方用名:乌药

药性: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临床应用:
1.寒凝气滞,胸腹胀痛,气逆喘急,疝气疼痛,经寒腹痛
2.肾阳不足,膀胱虚冷,遗尿尿频


1.寒凝气滞之胸腹诸痛证。本品味辛行散,性温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宽中,故能行气散寒止痛。治胸腹胁肋闷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乌沉汤(《和剂局方》),也可与薤白、瓜蒌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胀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术等,如乌药散(《圣惠方》),也可与香附、木香、陈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与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若寒凝气滞痛经,可与当归、香附、木香等同用,如乌药汤(《济阴纲目》)。
2.尿频,遗尿。本品辛散温通,入肾与膀胱而温肾散寒,缩尿止遗。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冷之小便频数、小儿遗尿,如缩泉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用法用量:煎服,6~10g。

临床配伍:
1、《校注妇人良方》缩泉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冷之小便频数、小儿遗尿。
2、《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治寒疝腹痛,多与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
3、《和剂局方》小乌沉汤:治胸腹胁肋闷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

方剂

1、暖肝煎
2、缩泉丸
3、天台乌药散
4、加味乌药汤
5、四磨汤
6、萆薢分清饮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倍半萜及其内酯类成分:乌药醚内酯,伪新乌药醚内酯,乌药醇,乌药根烯等;生物碱类成分:木姜子碱,波尔定碱,去甲异波尔定碱等;脂肪酸类成分:癸酸,十二烷酸等;挥发油:龙脑,乙酸龙脑酯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调节胃肠运动(兴奋、抑制)
(2)促消化液分泌
2.其他药理作用
(1)止血
(2)抗菌
(3)镇痛
(4)抗炎

炮制

未切片者,除去细根,大小分开,浸透,切薄片,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多呈纺锤状,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成连珠状,长6~15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纵皱纹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硬。切片厚0.2~2mm,切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可见年轮环纹,中心颜色较深。气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质老、不呈纺锤状的直根,不可供药用。 【鉴别】 (1)本品粉末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长圆形或卵圆形,直径4~39μm,脐点叉状、人字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4分粒组成。木纤维淡黄色,多成束,直径20~30μm,壁厚约5μm,有单纹孔,胞腔含淀粉粒。韧皮纤维近无色,长梭形,多单个散在,直径15~17μm,壁极厚,孔沟不明显。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68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木射线细胞壁稍增厚,纹孔较密。油细胞长圆形,含棕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30ml,放置30分钟,超声处理(保持水温低于30℃)1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乌药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乌药醚内酯对照品,用乙酸乙酯溶解,制成每1ml含0.7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4μl、对照药材溶液4μl、对照品溶液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1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本草衍义》:“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2.《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气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痛,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
3.《本草求真》:“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每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