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核【理气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荔枝核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衍义》

别名:荔仁、枝核、大荔核

来源: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干燥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荔枝核、盐荔枝核

药性:甘、微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临床应用:
1.寒疝腹痛,睾丸肿痛
2.胃脘胀痛,痛经,产后腹痛


1.疝气痛,睾丸肿痛。本品主入肝经,味辛能行,味苦能泄,性温祛寒,有疏肝理气、行气散结、散寒止痛之功。治寒凝气滞之疝气痛、睾丸肿痛,可与小茴香、青皮等同用,如荔核散(《世医得效方》);或与小茴香、吴茱萸、橘核等同用,如疝气内消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若睾丸肿痛属湿热者,可配龙胆草、川楝子、大黄等同用。
2.胃脘久痛,痛经,产后腹痛。本品辛行苦泄温通,入肝胃经,有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作用。治肝气郁结、肝胃不和之胃脘久痛,可与木香研末服,如荔香散(《景岳全书》);若肝郁气滞血瘀之痛经及产后腹痛,可与香附研末服,如蠲痛散(《妇人大全良方》),或酌加川芎、当归、益母草等同用,疗效更好。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临床配伍:
1、治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荔枝核一钱,木香八分。为末。每服一钱,清汤调服。(《景岳全书》荔香散)
2、治心痛及小肠气:荔枝核一枚。煅存性,酒调服。(《本草衍义》)
3、治肾大如斗: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锉散,炒,出火毒,为末。酒下二钱,日三服。(《世医得效方》荔核散)
4、治血气刺痛: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下。(《妇人良方》蠲痛散)

方剂

1、橘核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多糖、总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等。

药理作用:
荔枝核具有降血糖、调血脂、抗氧化、抑制病毒、抗肿瘤及抗肝损伤等药理作用。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可抑制病毒和抗肿瘤,总皂苷能抑制病毒活性并降血糖、调血脂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黄酮类、总皂苷类和多糖均具有抗氧化作用,多糖又能提高免疫功能。

炮制

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及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1.荔枝核: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盐荔枝核:取净荔枝核,轧碎,加盐水拌匀,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每100kg荔枝核,用食盐2kg。
炮制作用:
1.荔枝核: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的功能。用于气滞寒凝,胃脘疼痛,寒疝疼痛。
2.盐荔枝核:引药入肾,增强了疗疝止痛的作用。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略扁,长1.5~2.2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平滑,有光泽,略有凹陷及细波纹,一端有类圆形黄棕色的种脐,直径约7mm。质硬。子叶2,棕黄色。气微,味微甘、苦、涩。 【鉴别】 本品粉末棕黄色。镶嵌层细胞黄棕色,呈长条形,由数个细胞为一组,作不规则方向嵌列。星状细胞淡棕色,呈不规则星状分枝,分枝先端平截或稍钝圆,细胞间隙大,壁薄。石细胞成群或单个散在,呈类圆形、类方形、类多角形、长方形或长圆形,多有突起或分枝。子叶细胞呈类圆形或类圆多角形,充满淀粉粒,并可见棕色油细胞。

古籍参考

1.《本草衍义》:“治心痛及小肠气。”
2.《本草纲目》:“行散滞气,治颓疝气痛,妇人血气痛。”
3.《本草备要》:“入肝肾,散滞气,辟寒邪,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