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理气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香附

基本内容

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莎草、香附子、雷公头

来源: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

处方用名:香附、炙香附、醋香附、四制香附、酒香附、香附炭

药性: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临床应用:
1.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
2.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乳房胀痛
3.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


1.肝郁气滞胁痛、腹痛。本品主入肝经气分,芳香辛行,善散肝气之郁结,味苦疏泄以平肝气之横逆,故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治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多与柴胡、川芎、枳壳等同用,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用治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疼痛,可配高良姜用,如良附丸(《良方集腋》);若治寒疝腹痛,多与小茴香、乌药、吴茱萸等同用;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所致胸膈痞满、脘腹胀痛、呕吐吞酸、饮食不化等,可配川芎、苍术、栀子等同用,如越鞠丸(《丹溪心法》)。
2.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本品辛行苦泄,善于疏理肝气,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之要药。治月经不调、痛经,可单用,或与柴胡、川芎、当归等同用,如香附归芎汤(《沈氏尊生书》);若治乳房胀痛,多与柴胡、青皮、瓜蒌皮等同用。
3.脾胃气滞腹痛。本品味辛能行而长于止痛,除善疏肝解郁之外,还能入脾经,而有宽中、消食下气等作用,故临床上也常用于脾胃气滞证。治疗脘腹胀痛、胸膈噎塞、噫气吞酸、纳呆,可配砂仁、甘草同用,如快气汤《和剂局方》,或上方再加乌药、苏叶同用,如缩砂香附汤(《世医得效方》)。

用法用量:煎服,6~10g。醋炙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临床配伍:
(1)临床多与柴胡、川芎、枳壳等配伍,疏肝解郁,治疗肝气郁结证,如柴胡疏肝散;
(2)与高良姜配伍,行气止痛,治疗肝气犯胃之证,如良附丸。

方剂

1、苏合香丸
2、越鞠丸
3、柴胡疏肝散
4、加味乌药汤
5、木香槟榔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有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α-香附酮、香附子烯、香附子醇、异香附醇、柠檬烯等。另外,尚含有黄酮类、三萜类化合物及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调节胃肠运动(抑制)
(2)利胆
(3)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4)调节子宫功能(抑制)
(5)强心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炎
(2)雌激素样作用
(3)镇痛
(4)解热

炮制

炮制方法:
1.香附:取原药材,除去毛须及杂质,碾成绿豆大颗粒,或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2.醋香附:
(1)取净香附颗粒或片,加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香附颗粒或片,用米醋20kg。
(2)取净香附,加入定量的米醋,再加与米醋等量的水,共煮至醋液基本吸尽,再蒸5小时,闷片刻,取出微晾,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或取出干燥后,碾成绿豆大颗粒。
每100kg香附颗粒或片,用米醋20kg。
3.四制香附:取净香附颗粒或片,加入定量的生姜汁、米醋、黄酒、食盐水拌匀,闷润至汁液被吸尽后,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香附颗粒或片,用生姜5kg(取汁),米醋、黄酒各10kg,食盐2kg(清水溶化)。
4.酒香附:取净香附颗粒或片,加入定量的黄酒拌匀,闷润至黄酒被吸尽,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香附颗粒或片,用黄酒20kg。
5.香附炭:取净香附,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筛去碎屑。
炮制作用:
1.生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的功能。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胀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生品多入解表剂中,以理气解郁为主。
2.醋香附:专入肝经,疏肝止痛作用增强,并能消积化滞。
3.酒香附:能通经脉,散结滞,多用于治寒疝腹痛。
4.四制香附:以行气解郁、调经散结为主,多用于治疗胁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
5.香附炭:味苦、涩,性温,多用于治妇女崩漏不止等。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多呈纺锤形,有的略弯曲,长2~3.5cm,直径0.5~1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并有6~10个略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未除净的棕色毛须和须根断痕;去净毛须者较光滑,环节不明显。质硬,经蒸煮者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角质样;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内皮层环纹明显,中柱色较深,点状维管束散在。气香,味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浅棕色。分泌细胞类圆形,直径35~72μm,内含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其周围5~8个细胞作放射状环列。表皮细胞多角形,常带有下皮纤维和厚壁细胞。下皮纤维成束,深棕色或红棕色,直径7~22μm,壁厚。厚壁细胞类方形、类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稍厚,纹孔明显。石细胞少数,类方形、类圆形或类多角形,壁较厚。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放置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α-香附酮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冰醋酸(80: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深蓝色斑点;喷以二硝基苯肼试液,放置片刻,斑点渐变为橙红色。

古籍参考

1.《本草纲目》:“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胕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
2.《本草求真》:“香附,专属开郁散气,与木香行气,貌同实异,木香气味苦劣,故通气甚捷,此则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于木香,故可加减出入,以为行气通剂,否则宜此而不宜彼耳。”
3.《本草正义》:“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