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理气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佛手

基本内容

出处:《滇南本草》

别名:佛手柑、手柑

来源:芸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果实。

处方用名:佛手

药性:辛、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

临床应用:
1.肝胃气滞,胸胁胀痛
2.脾胃气滞,胃脘痞满,食少呕吐
3.咳嗽痰多


1.肝郁胸胁胀痛。本品辛行苦泄,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治肝郁气滞及肝胃不和之胸胁胀痛,脘腹痞满等,可与柴胡、香附、郁金等同用。
2.气滞脘腹疼痛。本品辛行苦泄,气味芳香,能醒脾理气,和中导滞。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呕恶食少等,多与木香、香附、砂仁等同用。
3.久咳痰多,胸闷作痛。本品芳香醒脾,苦温燥湿而善健脾化痰,辛行苦泄又能疏肝理气。治咳嗽日久痰多,胸膺作痛者,可与丝瓜络、瓜蒌皮、陈皮等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临床配伍:
1、用于胸腹胀痛等症:本品气味清香,药性平和,虽属辛苦而温之品,却无燥烈之弊,能入肺、肝、脾、胃四经,对诸气滞均可应用,用治肺气郁滞胸闷及脾胃气滞,可配木香、枳壳等同用;用治肝气郁结及肝气犯胃之症,可配青皮、川楝子等同用。
2、用于痰多咳嗽:本品化痰止咳之力较弱,而兼理气宽胸之功,故对咳嗽日久痰多,而见胸膺闷痛者甚为适宜,可配橘络、丝瓜络、枇杷叶等同用。

方剂

1、白术和中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柠檬烯,γ-松油烯等;黄酮类成分:橙皮苷,香叶木苷等;香豆素类成分:佛手内酯,柠檬内酯;萜类成分:柠檬苦素等。还含多糖、有机酸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调节胃肠运动(抑制)
(2)促消化液分泌
(3)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2.其他药理作用
(1)祛痰
(2)中枢抑制

炮制

纵切成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为类椭圆形或卵圆形的薄片,常皱缩或卷曲,长6~10cm,宽3~7cm,厚0.2~0.4cm。顶端稍宽,常有3~5个手指状的裂瓣,基部略窄,有的可见果梗痕。外皮黄绿色或橙黄色,有皱纹和油点。果肉浅黄白色或浅黄色,散有凹凸不平的线状或点状维管束。质硬而脆,受潮后柔韧。气香,味微甜后苦。 【鉴别】 (1)本品粉末淡棕黄色。中果皮薄壁组织众多,细胞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壁不均匀增厚。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不规则多角形,偶见类圆形气孔。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多角形的薄壁细胞中,呈多面形、菱形或双锥形。 (2)取本品粉末1g,加无水乙醇1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干,残渣加无水乙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佛手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mn)下检视。供拭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古籍参考

1.《本草纲目》:“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
2.《本草再新》:“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治噎膈反胃,消癥瘕累疬。”
3.《本草便读》:“佛手,理气快膈,惟肝脾气滞者宜之,阴血不足者,亦嫌其燥耳。”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