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食物本草》
别名:徘徊花,笔头花、湖花,刺玫花。
来源:蔷薇科植物玫瑰的干燥花蕾。
处方用名:玫瑰花
药性:甘、微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行气解郁,和血,止痛。
临床应用:
1.肝胃气痛,食少呕恶
2.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
3.跌扑伤痛
1.肝胃气痛。本品芳香行气,味苦疏泄,有疏肝解郁、醒脾和胃、行气止痛之功。用治肝郁犯胃之胸胁脘腹胀痛,呕恶食少,可与香附,佛手,砂仁等配伍。
2.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本品善疏解肝郁,调经解郁胀,治肝气郁滞之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可与当归、川芎、白芍等配伍。
3.跌打伤痛。本品味苦疏泄,性温通行,故能活血散瘀以止痛。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与当归、川芎、赤芍等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3~6g。
临床配伍:
①治肝胃气痛:玫瑰花阴干,冲汤代茶服。(《纲目拾遗》)
②治肝郁吐血,月汛不调:玫瑰花蕊三百朵,初开者,去心蒂;新汲水砂铫内煎取浓汁,滤去渣,再煎,白冰糖一斤收膏,早晚开水冲服。瓷瓶密收,切勿泄气。如专调经,可用红糖收膏。(《饲鹤亭集方》玫瑰膏)
③治肺病咳嗽吐血:鲜玫瑰花捣汁炖冰糖服。(《泉州本草》)
④治新久风痹:玫瑰花(去净蕊蒂,阴干)三钱,红花、全当归各一钱。水煎去滓,好酒和服七剂。(《百草镜》)
⑤治肝风头痛:玫瑰花四至五朵,合蚕豆花三至四钱,泡开水代茶频饮。(《泉州本草》)
⑥治噤口痢:玫瑰花阴干煎服。(《纲目拾遗》)
⑦治乳痈初起,郁症宜此:玫瑰花初开者,阴干、燥者三十朵。去心蒂,陈酒煎,食后服。(《百草镜》)
⑧治乳痈:玫瑰花七朵,母丁香七粒。无灰酒煎服。(《纲目拾遗》)
⑨治肿毒初起:玫瑰花去心蒂,焙为末一钱。好酒和服。(《百草镜》)
1、车前汤
2、归桂化逆汤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玫瑰油、香茅醇、牻牛儿醇、橙花醇、丁香油酚、苯乙醇等。还含有槲皮苷、鞣质、脂肪油、有机酸等。
药理作用:
玫瑰油对大鼠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
【性状】 本品略呈半球形或不规则团状,直径0.7~1.5cm。残留花梗上被细柔毛,花托半球形,与花萼基部合生;萼片5,披针形,黄绿色或棕绿色,被有细柔毛;花瓣多皱缩,展平后宽卵形,呈覆瓦状排列,紫红色,有的黄棕色;雄蕊多数,黄褐色;花柱多数,柱头在花托口集成头状,略突出,短于雄蕊。体轻,质脆。气芳香浓郁,味微苦涩。 【鉴别】 本品萼片表面观:非腺毛较密,单细胞,多弯曲,长136~680μm,壁厚,木化。腺毛头部多细胞,扁球形,直 径64~180μm,柄部多细胞,多列性,长50~340μm,基部有时可见单细胞分枝。草酸钙簇晶直径9~25μm。
1.《药性考》:“行血破积,损伤瘀痛。”
2.《本草纲目拾遗》:“和血行血,理气,治风痹、噤口痢、乳痈、肿毒初起、肝胃气痛。”
3.《本草正义》:“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