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理气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梅花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纲目》

别名:酸梅、萼梅、绿梅花

来源: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花蕾。

处方用名:梅花

药性:微酸,平。归肝、胃、肺经。

功效:疏肝和中,化痰散结。

临床应用:
1.肝胃气痛,郁闷心烦
2.梅核气
3.瘰疬疮毒


1.肝胃气痛。本品芳香行气入肝胃,能疏肝解郁,醒脾,理气和中。治疗肝胃气滞之胁肋胀痛,脘腹痞满,嗳气纳呆等,可与柴胡、佛手、香附等配伍。
2.梅核气。本品芳香行气,化痰散结。治疗痰气郁结之梅核气,可与半夏、厚朴、茯苓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5g。

临床配伍:
1、梅花蛋:鸡蛋1个,一端开孔,放入绿萼梅7朵,封口,饭上蒸熟。去梅花食蛋,每日1个,连服7日。源于《本草纲目拾遗》。此取绿萼梅疏肝理气以散结。用于瘰疬不消。
2、梅花粥:粳米30~60g,煮成稀粥,加绿萼梅3g,再煮至花刚熟即成。一次服用。源于《本草纲目拾遗》。此取绿萼梅“助(脾胃)清阳之气上升”,粳米养胃气。用于素体脾胃虚弱,湿犯脾胃则清阳之气不升,以致脘闷,食欲减退。
3、梅花茶:绿萼梅3~6g,蜂蜜适量。用沸水浸泡,代茶饮。源于《本草纲目》、《百花镜》。本方取绿萼梅清热生津、除烦,蜂蜜清热润燥。用于暑热或热伤胃阴的心烦口渴。

方剂

1、暗香汤
2、八宝生肌散
3、傅春散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如4-松油烯醇、异丁香油酚等,以及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斛皮苷等。

药理作用:

炮制

除去杂质,低温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3~6mm,有短梗。苞片数层,鳞片状,棕褐色。花萼5,灰绿色或棕红色。花瓣5或多数,黄白色或淡粉红色。雄蕊多数;雌蕊1,子房密被细柔毛。质轻。气清香,味微苦、涩。 【鉴别】 (1)本品粉末棕色。花粉粒近球形,极面观呈类圆三角形,直径35~45μm,3孔沟。非腺毛无色或黄棕色,由1~4细胞组成,单细胞多见,平直或稍弯曲,长短不一,直径10~28μm。草酸钙结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或散在,直径8~33μm,棱角不明显或宽钝,有的呈碎块状。苞片或萼片表皮细胞表面观类方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角质纹理隐约可见,气孔可见。花粉囊内壁细胞具细密网状增厚纹理,少见。 (2)取本品粉末0.5g,加50%甲醇1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梅花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绿原酸对照品、异槲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绿原酸50μg、异槲皮苷25μ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4μg,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正丁醇-醋酸-水(5:0.15: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3%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热风加热至斑点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古籍参考

1.《本草纲目拾遗》:“《百花镜》:开胃散邪,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
2.《饮片新参》:“绿萼梅平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