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理气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薤白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野薤、野葱、薤白头

来源: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干燥鳞茎。

处方用名:薤白

药性:辛、苦,温。归心、肺、胃、大肠经。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临床应用:
1.胸痹心痛
2.脘腹痞满胀痛,泻痢后重


1.胸痹证。本品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通胸阳之闭结,为治胸痹之要药。治寒痰阻滞、胸阳不振所致胸痹证,常与瓜蒌、半夏、枳实等配伍,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金匮要略》);若治痰瘀胸痹,则可与丹参、川芎、瓜蒌皮等同用。
2.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本品辛行苦降,有行气导滞、消胀止痛之功。治胃寒气滞之脘腹痞满胀痛,可与高良姜、砂仁、木香等同用;若治胃肠气滞,泻痢里急后重,可单用本品或与木香、枳实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临床配伍:
1、《金贵要略》半夏汤:可与瓜蒌、半夏、枳实等配伍治疗痰阻滞、胸阳不振所到胸痹证。
2、《千金方》:治咽喉肿痛,薤根,醋捣,敷肿处,冷即易之。

方剂

1、瓜蒌薤白白酒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甾体皂苷类成分:薤白苷A~K等。还含前列腺素、生物碱及含氮化合物等。

药理作用:
薤白乙醇浸膏能明显促进肠管炭末输送,有一定抗泻下作用。还有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及镇痛、抑菌、抗炎等作用。

炮制

除去须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烫透,晒干。

性状和鉴别

【性状】 小根蒜 呈不规则卵圆形,高 0.5~1.5cm,直径0.5~1.8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皱缩,半透明,有类白色膜质鳞片包被,底部有突起的鳞茎盘。质硬,角质样。有蒜臭,味微辣。 薤 呈略扁的长卵形,高1~3cm,直径0.3~1.2cm。表面淡黄棕色或棕褐色,具浅纵皱纹。质较软,断面可见鳞叶2~3层。嚼之粘牙。 【鉴别】 (1)小根蒜 粉末黄白色。较老的鳞叶外表皮细胞,细胞壁稍连珠状增厚。鳞叶内表皮细胞呈类长方形,长68~197μm,宽29~76μm,细胞排列紧密。草酸钙柱晶多见,长(7)~17~29μm。气孔少见,多为不定式,副卫细胞4个。螺纹导管直径12~17μm。 薤 鳞叶外表皮细胞,细胞壁无明显增厚。鳞叶内表皮细胞较大,长258~668μm。 (2)取本品粉末4g,加正己烷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正己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薤白对照药材4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脂(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古籍参考

1.《本草纲目》:“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
2.《长沙药解》:“肺病则逆,浊气不降,故胸膈痹塞;肠病则陷,清气不升,故肛门重坠。薤白,辛温通畅,善散壅滞,故痹者下达而变冲和,重者上达而化轻清。”
3.《本草求真》:“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是以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肿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产可治,汤火及中恶卒死可救,实通气、滑窍、助阳佳品也。”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