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理气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大腹皮

基本内容

出处:《开宝本草》

别名:槟榔皮、大腹毛、茯毛

来源: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果皮。

处方用名:大腹皮

药性: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行气宽中,行水消肿。

临床应用:
1.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1.胃肠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本品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经,能行气导滞,为宽中利气之捷药。治食积气滞之脘腹痞胀,嗳气吞酸、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可与山楂、麦芽、枳实等同用;若治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可与藿香、陈皮、厚朴等同用。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本品味辛,能开宣肺气而行水消肿。治疗水湿外溢,皮肤水肿,小便不利,可与茯苓皮、五加皮等同用,如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若治脚气肿痛,二便不通,可与桑白皮、木通、牵牛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临床配伍:
1、用于治乌癞风疮:大腹子,生者或干者,连全皮勿伤动,以酒一升浸之,慢火熬干为末,腊猪脂和敷。(《圣济总录》)
2、用于治疗小儿风痰壅闭,语音不出,气促喘闷,手足动摇:诃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分,水煎服,名二圣散。(《全幼心鉴》)

方剂

1、疏凿饮子
2、藿香正气散
3、五皮散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槟榔碱、槟榔次碱、α-儿茶素等。

药理作用:
本品有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胃肠动力作用,并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杀绦虫等作用。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大腹皮 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4~7cm,宽2~3.5cm,厚0.2~0.5cm。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 大腹毛 略呈橢圆形或瓢状。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中果皮棕毛状,黄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质柔。内果皮硬壳状,黄棕色或棕色,内表面光滑,有时纵向破裂。气微,味淡。 【鉴别】 本品粉末黄白色或黄棕色。中果皮纤维成束,细长,直径8~15μm,微木化,纹孔明显,周围细胞中含有圆簇状硅质块,直径约为8μm,内果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8~88μm,纹孔明显。

古籍参考

1.《本草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2.《本草经疏》:“方龙谭曰,主一切冷热之气上攻心腹,消上下水肿之气四体虚浮,大肠壅滞之气二便不利,开关膈痰饮之气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为畅达脏腑之剂。”
3.《本经逢原》:“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