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理气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甘松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拾遗》

别名:甘松香、香松、甘香松

来源:败酱科植物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茎。

处方用名:甘松

药性:辛、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

临床应用:
1.寒郁气滞,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
2.脚气肿痛,牙痛


1.脘腹闷胀,疼痛。本品味辛行气,芳香醒脾,性温散寒,故能行气消胀,醒脾开胃,散寒止痛。治寒凝气滞之脘腹胀痛,不思饮食等,可与木香、砂仁、陈皮、厚朴等同用。
2.思虑伤脾,不思饮食。本品有开郁醒脾、行气消胀之功。治疗气机阻滞之胸闷腹胀,纳呆,可与柴胡、郁金、白豆蔻等同用。
3.湿脚气。本品有收湿拔毒之功,可配荷叶、藁本煎汤外洗,治湿脚气,如甘松汤(《普济方》)。
此外,单用泡汤嗽口,可治牙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泡汤漱口或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

临床配伍:
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两,甘松一两,陈橘皮一两半。上为细末,水煮面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鸡峰普济方》松香丸)

方剂

1、八白丸
2、白龙丸
3、白玉膏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倍半萜类成分:缬草萜酮,甘松新酮等;愈创木烷类成分:甘松愈创木酮A~K,甘松醛等;三萜类成分:齐墩果酸,熊果酸;挥发油:α,α-二甲基-苯丙酸乙烯酯,α,α-二甲基苄基异丙醚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调节胃肠运动(抑制)
(2)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3)调节子宫功能(抑制)
(4)升压
2.其他药理作用
(1)祛痰
(2)镇静
(3)抗心律失常

炮制

除去杂质和泥沙,洗净,切长段,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cm。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和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鉴别】 (1)本品粉末暗棕色。石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多角形,偶见长条形,单个或成群,直径33~64μm,长可至200μm或更长,壁甚厚,无色,胞腔狭小。梯纹导管或网纹导管,直径7~40μm,小型梯纹导管成束,其旁有时可见细长的木纤维。木栓细胞多为不规则多角形,壁暗棕色,较薄,内含黄色至棕黄色挥发油。基生叶残基碎片较多,细胞呈长方形或长多角形,淡黄色至棕色,直径20~31μm,长50~90μm,壁呈念珠状增厚。另一种碎片细胞呈长条形,长可达200μm,壁有时呈念珠状增厚。 (2)取本品粉末0.5g,加石油醚(60~90℃)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石油醚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松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松新酮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喷以0.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斑点。

古籍参考

1.《开宝本草》:“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
2.《本草纲目》:“甘松芳香,甚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3.《本草汇言》:“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开宝方》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香温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