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理气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刀豆

基本内容

出处:《救荒本草》

别名:挟剑豆,野刀板藤,葛豆,刀豆角,刀板豆

来源:豆科植物刀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刀豆

药性:甘,温。归胃、肾经。

功效:温中,下气止呃,温肾助阳。

临床应用:
1.虚寒呃逆,呕吐
2.肾虚腰痛


1.呃逆,呕吐。本品甘温暖胃,性主沉降,能温中和胃、降气止呃。可与丁香、柿蒂等同用,治中焦虚寒之呕吐、呃逆。
2.肾虚腰痛。本品甘温,入肾经而能温肾助阳。可单用治肾阳虚腰痛,如《重庆草药》所载单方,以刀豆二粒,包于猪腰内烧熟食,或配杜仲、桑寄生、牛膝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9g。

临床配伍:
1、治肾虚腰痛:刀豆子二粒,包于猪腰子内,外裹叶,烧熟食。(《重庆草药》)
2、治鼻渊:老刀豆,文火焙干为末,酒服三钱。(《年希尧集验良方》)
3、治小儿疝气:刀豆子研粉,每次一钱半,开水冲服。(《湖南药物志》)

方剂

1、刀豆散
2、溃疡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胺类成分:刀豆四胺,γ-胍氧基丙胺等;还含赤霉素A21(刀豆赤霉素I),赤霉素A22(刀豆赤霉素II)及蛋白质等。

药理作用:
刀豆中含有的L-刀豆氨酸的结构与L-精氨酸的结构类似,可误作L-精氨酸合成蛋白。这些含有L-刀豆氨酸的蛋白质在结构和作用方面存在缺陷,形态和生长上出现异常,用于抗代谢和抗肿瘤作用。

炮制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扁卵形或扁肾形,长2~3.5cm,宽1~2cm,厚0.5~1.2cm。表面淡红色至红紫色,微皱缩,略有光泽。边缘具眉状黑色种跻,长约2cm,上有白色细纹3条。质硬,难破碎。种皮革质,内表面棕绿色而光亮;子叶2,黄白色,油润。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鉴别】 本品横切面: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处2列,外被角质层,光辉带明显。支持细胞2~6列,呈哑铃状。营养层由十多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内侧细胞呈颓废状;有维管束,种皮下方为数列多角形胚乳细胞。子叶细胞含众多淀粉粒。管胞岛椭圆形,壁网状增厚,具缘纹孔少见。周围有4~5层薄壁细胞,其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呈星芒状,有大型的细胞间隙。

古籍参考

1.《本草纲目》:“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主治胸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