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蒂【理气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柿蒂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拾遗》

别名:柿钱、柿丁、柿子把

来源:柿树科植物柿的干燥宿萼。

处方用名:柿蒂

药性:苦、涩,平。归胃经。

功效:降气止呃。

临床应用:
呃逆

呃逆证。本品味苦降泄,专入胃经,善降胃气而止呃逆,为止呃要药。因其性平和,故凡胃气上逆所致各种呃逆均可以应用。治胃寒呃逆,常配丁香、生姜等同用,如柿蒂汤(《济生方》);若治虚寒呃逆,常与人参、丁香同用,如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胃热呃逆,可配伍黄连、竹茹等同用;痰浊内阻之呃逆,配伍半夏、陈皮、厚朴等同用;若命门火衰,元气暴脱,上逆作呃,则须配伍附子、人参、丁香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临床配伍:
1、呃逆:柿钱、丁香、人参等分。为细末,水煎,食后服。(《洁古家珍》柿钱散)
2、治呃逆不止:柿蒂(烧灰存性)为末。黄酒调服,或用姜汁、砂糖等分和匀,炖热徐服。(《村居救急方》)
3、治伤寒呕哕不止:干柿蒂七枚,白梅三枚。上二味,粗捣筛,只作一服,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柿蒂汤)
4、治胞满咳逆不止:柿蒂、丁香各一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柿蒂汤)

方剂

1、丁香柿蒂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三萜类成分:齐墩果酸、熊果酸及桦皮酸。还含有β-谷甾醇、糖苷、鞣质等。

药理作用:
本品有镇静、抗惊厥、抗心律失常作用。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去柄,干燥或打碎。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扁圆形,直径1.5~2.5cm。中央较厚,微隆起,有果实脱落后的圆形疤痕,边缘较薄,4裂,裂片多反卷,易碎;基部有果梗或圆孔状的果梗痕。外表面黄褐色或红棕色,内表面黄棕色,密被细绒毛。质硬而脆。气微,味涩。 【鉴别】 (1)本品粉末棕色。石细胞长条形、类方形、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至80μm,壁不均匀增厚,外侧有瘤状突起或略呈短分支状,孔沟极细密。非腺毛单细胞,直径20~26μm,壁厚约至8μm,胞腔内含棕色物。外表皮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5~7。草酸钙方晶直径5~20μm。 (2)取本品粗粉2g,加70%乙醇10ml,温浸2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用水饱和)-甲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本草纲目》:“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常用之收效矣。”
2.《本草求真》:“柿蒂味苦性平,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一苦平,合用兼得寒热兼济之妙。”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