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经集注》
别名:山里果、山里红、酸里红、山里红果、酸枣、红果、红果子、山林果
来源: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山楂、炒山楂、焦山楂、焦楂、山楂炭
药性: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临床应用:
1.肉食积滞,胃脘胀满,腹痛泄泻
2.泻痢腹痛,疝气疼痛
3.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心腹刺痛,胸痹心痛
4.高脂血症
1.饮食积滞证。本品酸甘,微温不热,功善消食化积,能治各种饮食积滞,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凡肉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便溏者,均可应用。如《简便方》即以单味煎服,治食肉不消。若配莱菔子、神曲等,可加强消食化积之功。若配木香,青皮以行气消滞,治积滞脘腹胀痛,如匀气散(《证治准绳》)。
2.泻痢腹痛,疝气痛。山楂入肝经,能行气散结止痛,炒用兼能止泻止痢。治泻痢腹痛,可单用焦山楂水煎服,或用山楂炭研未服,如(《医钞类编》)方;亦可配木香、槟榔等同用。治疝气痛,常与橘核,荔枝核等同用。
3.瘀阻胸腹痛,痛经。本品性温兼入肝经血分,能通行气血,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治瘀滞胸胁痛,常与川芎、桃仁、红花等同用。若治疗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或痛经、经闭,朱丹溪经验方即单用本品加糖水煎服;亦可与当归、香附、红花同用,如通瘀煎(《景岳全书》)。
现代单用本品制剂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细菌性痢疾等,均有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煎服,9~12g。生山楂、炒山楂偏于消食散瘀;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胃酸分泌过多者慎用。
临床配伍:
(1)与莱菔子、神曲配伍,消食化积,治疗饮食积滞,如保和丸;
(2)与木香、青皮配伍,行气消滞,治疗气滞腹痛,泻痢便秘,如木香槟榔丸;
(3)与川芎、桃仁、红花等同用,可缓解胸胁瘀滞疼痛;
(4)若脾虚食不消化,可配伍白术;
(5)湿热食滞互结,腹痛泻痢者,可配黄连、苦参等。
1、保和丸
2、健脾丸
化学成分:山楂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及有机酸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牡荆素、槲皮素、金丝桃苷和芦丁;有机酸类化合物主要有山楂酸、枸橼酸、熊果酸、苹果酸、绿原酸、齐墩果酸等。另外尚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及磷脂、维生素C、核黄素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消化酶作用
(2)促消化液分泌
(3)调节胃肠运动
(4)维生素作用
(5)抗菌
(6)降血脂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氧化
(2)强心
(3)抗心律失常
(4)降血压
炮制方法:
1.山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及果柄,筛去碎屑。
2.炒山楂:取净山楂,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3.焦山楂:取净山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4.山楂炭:取净山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炮制作用:
1.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的功能。山楂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
2.炒山楂:酸味减弱,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
3.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且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用于食积兼脾虚和痢疾。
4.山楂炭: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胃肠出血或脾虚腹泻兼食滞者。
【性状】 本品为圆形片,皱缩不平,直径1~2.5cm,厚0.2~0.4cm。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白色小斑点。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但核多脱落而中空。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鉴别】 (1)本品粉末暗红棕色至棕色。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成群,无色或淡黄色,类多角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9~125μm,孔沟及层纹明显,有的胞腔内含深棕色物。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类圆形或类多角形,壁稍厚,胞腔内常含红棕色或黄棕色物。草酸钙方晶或簇晶存于果肉薄壁细胞中。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4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4: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乙醇溶液(3→10),在80℃下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1.《新修本草》:“汁服主水利,沐头及洗身上疮痒。”
2.《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3.《本草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