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开宝本草》
别名:病柑子、五棱子、君子仁
来源: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使君子、使君子仁、炒使君子仁
药性: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杀虫消积。
临床应用:
1.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
2.小儿疳积
1.蛔虫病,蛲虫病。本品味甘气香而不苦,性温又入脾胃经,既有良好的驱杀蛔虫作用,又具缓慢的滑利通肠之性,故为驱蛔要药,尤宜于小儿。轻证单用本品炒香嚼服;重证可与苦楝皮、槟榔等同用,如使君子散(《证治准绳》);用治蛲虫,可与百部、槟榔、大黄等同用。
2.小儿疳疾。本品甘温,既能驱虫,又能健脾消疳。常与槟榔、神曲、麦芽等配伍,用治小儿疳疾面色痿黄、形瘦腹大、腹痛有虫者,如肥儿丸(《医宗金鉴》);与厚朴、陈皮、川芎等同用,治疗小儿五疳,心腹膨胀,不进饮食,如使君子丸(《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使君子9~12g,捣碎入煎剂;使君子仁6~9g,多入丸散或单用,作1~2次分服。小儿每岁1~1.5粒,炒香嚼服,1日总量不超过20粒。
注意事项:大量服用可致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若与热茶同服,亦能引起呃逆、腹泻,故服用时忌饮浓茶。
临床配伍:
1、治小儿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膨胀,时复疞痛,不进饮食,渐致羸瘦:厚朴(去皮,姜汁炙)、陈皮(去白)、川芎各一分,使君子仁(浸,去黑皮)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皂子大。三岁以上一粒,三岁以下半粒,陈米饮化下。(《和剂局方》使君子丸)
2、小儿脾疳:芦荟、使君子等分,为末。每米饮服一、二钱。(《卫生易简方》)
3、虫牙疼痛:使君子煎汤频漱。(《集简方》)
1、肥儿丸
化学成分: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使君子酸,苹果酸,柠檬酸等;脂肪酸类成分: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花生酸等;生物碱类成分:葫芦巴碱等。还含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
10%使君子水浸膏可使蚯蚓麻痹或死亡;使君子仁提取物有较强的麻痹猪蛔头部的作用,麻痹前可见刺激现象,其有效成分为使君子氨酸钾;其所含吡啶类及油对人、动物均有明显的驱蛔效果;其粉有驱蛲虫作用。
炮制方法:
1.使君子:取原药材,除去残留果柄及杂质。用时捣碎。
2.使君子仁:取净使君子,除去硬壳及霉败的果实。用时捣碎。
3.炒使君子仁:取净使君子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微有焦斑,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
1.使君子: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杀虫消积的功能。生品以杀虫力强,常用于蛔虫病、蛲虫病。使君子仁与带壳使君子功用相同,入煎剂可直接用使君子捣碎入药,使君子仁多入丸、散剂或嚼食。
2.炒使君子仁:可缓和膈肌痉挛的副作用,并长于健脾消积,亦能杀虫。多用于小儿疳疾及蛔虫腹痛。
【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具5条纵棱,偶有4~9棱,长2.5~4cm,直径约2cm。表面黑褐色至紫黑色,平滑,微具光泽。顶端狭尖,基部钝圆,有明显圆形的果梗痕。质坚硬,横切面多呈五角星形,棱角处壳较厚,中间呈类圆形空腔。种子长椭圆形或纺锤形,长约2cm,直径约l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多数纵皱纹;种皮薄,易剥离;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断面有裂隙。气微香,味微甜。 【鉴别】 (1)本品粉末棕色。种皮网纹细胞较多,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壁稍厚,具密集网状纹孔。果皮木化细胞众多,纺锤状、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多破碎,壁稍厚,具密集纹孔。果皮表皮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呈多角形。种皮表皮细胞黄色至黄棕色,表面观呈类长方形或多角形,有的内含黄棕色物。纤维直径7~34μm,多成束。草酸钙簇晶,直径5~49μm,散在或存在于子叶细胞中。 (2)取本品粉末lg,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使君子仁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开宝本草》:“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杀虫,疗泻痢。”
2.《本草纲目》:“健脾胃,除虚热,治小儿百病疮癣。”“此物味甘气温,既能杀虫,又益脾胃,所以能敛虚热而止泻痢,为小儿诸病要药。”“忌饮热茶,犯之即泻。”
3.《本草正》:“使君子,凡小儿食此,亦不宜频而多,大约性滑,多则能伤脾也。但使君子专杀蛔虫,榧子专杀寸白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