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驱虫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槟榔

基本内容

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榔玉、宾门、青仔

来源: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槟榔、大白、焦槟榔、槟榔炭

药性: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临床应用:
1.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
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泻痢后重
3.水肿,脚气肿痛
4.疟疾


1.多种肠道寄生虫病。本品驱虫谱广,对绦虫、蛔虫、蛲虫、钩虫、姜片虫等肠道寄生虫都有驱杀作用,并以泻下作用驱除虫体为其优点。用治绦虫证疗效最佳,可单用(《千金方》),亦可与木香同用,如圣功散(《证治准绳》),现代多与南瓜子同用,其杀绦虫疗效更佳;与使君子、苦楝皮同用,可治蛔虫病、蛲虫病;与乌梅、甘草配伍,可治姜片虫病。
2.食积气滞,泻痢后重。本品辛散苦泄,入胃肠经,善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兼能缓泻通便。常与木香、青皮、大黄等同用,治疗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等证,如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与木香、黄连、芍药等同用,可治湿热泻痢,如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水肿,脚气肿痛。本品既能利水,又能行气,气行则助水运。常与商陆、泽泻、木通等同用,治疗水肿实证,二便不利,如疏凿饮子(《济生方》);与木瓜、吴茱萸、陈皮等配伍,用治寒湿脚气肿痛,如鸡鸣散(《证治准绳》)。
4.疟疾。本品截疟,常与常山、草果等同用,如截疟七宝饮(《伤寒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用法用量:煎服,3~10g;驱绦虫、姜片虫30~60g。生用力佳,炒用力缓;焦槟榔功能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不消,泻痢后重。

注意事项:脾虚便溏、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慎用。

临床配伍:
1、痈疽肿毒,已溃、未溃:黄连、槟榔等分。为末。以鸡子清调搽之。(《简易方》)
2、治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妨闷:徐长卿(炙)半两,茅根三分,木通、冬葵子一两,滑石二两,槟榔一分,瞿麦穗半两。每服五钱,水煎,入朴硝一钱,温服,日二服。(《圣惠方》徐长卿汤)
3、一切痈疽,疮疖、疳恶疮、下疰疮溃后,外伤风寒,恶汁臭败不敛,并主之:木香、黄连、槟榔等分,为末油调频涂之,取效。(《和剂局方》)
4、气热咳嗽:石韦、槟榔等分,为末。姜汤服二钱。(《圣济录》)

方剂

1、截疟七宝饮
2、芍药汤
3、疏凿饮子
4、天台乌药散
5、四磨汤
6、木香槟榔丸
7、肥儿丸
8、化虫丸

药理

化学成分:本品含生物碱0.3%~0.6%:主要为槟榔碱,其余有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还含脂肪油14%,鞣质及槟榔红色素等。

药理作用:
槟榔能使绦虫虫体引起弛缓性麻痹,触之则虫体伸长而不易断,故能把全虫驱出;槟榔碱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麻痹作用,能使全虫各部都麻痹,对牛肉绦虫仅能使头节和未成熟节片麻痹;槟榔对蛲虫、蛔虫、钩虫、肝吸虫、血吸虫均有麻痹或驱杀作用;对皮肤真菌、流感病毒、幽门螺旋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槟榔碱有拟胆碱作用,兴奋胆碱受体,促进唾液、汗腺分泌,增加肠蠕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滴眼可使瞳孔缩小。

炮制

炮制方法:
1.槟榔: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浸泡3~5天,捞出,置容器内,经常淋水,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2.炒槟榔:取槟榔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3.焦槟榔:取槟榔片,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炮制作用:
1.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的功能。槟椰生品力峻,常用于治绦虫、姜片虫、蛔虫及水肿、脚气、疟疾。
2.炒槟榔:可缓和药性,以免克伐太过而耗伤正气,并能减少服后恶心、腹泻、腹痛的副作用。炒槟榔和焦棕榔功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不消,痢疾里急后重。但炒槟柳较槟榔作用稍强,而克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稍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应选用焦槟榔。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瘢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鉴别】 (1)本品横切面:种皮组织分内、外层,外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石细胞,内含红棕色物,石细胞形状、大小不一,常有细胞间隙;内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含棕红色物,并散有少数维管束。外胚乳较狭窄,种皮内层与外胚乳常插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内胚乳细胞白色,多角形,壁厚,纹孔大,含油滴和糊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再加碳酸盐缓冲液(取碳酸钠1.91g和碳酸氢钠0.56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5ml,放置30分钟,时时振摇,加热回流30分钟,分取乙醚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置具塞离心管中,静置1小时,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槟榔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氢溴酸槟榔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浓氨试液(7.5:7.5:0.2)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碘蒸气中熏至斑点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名医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
2.《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
3.《本草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息。疗诸疟,御瘴疠。”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