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子【驱虫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南瓜子

基本内容

出处:《现代实用中药学》

别名:北瓜子、窝瓜子

来源: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种子。

处方用名:南瓜子

药性:甘,平。归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

临床应用:
绦虫病

绦虫病。本品甘平,杀虫而不伤正气,用治绦虫病,可单用新鲜南瓜子30~60g,研烂,加水、冰糖或蜂蜜调匀,空腹顿服(《中药的药理与应用》);亦可与槟榔同用,则疗效更佳,先用本品研粉,冷开水调服60~120g,两小时后服槟榔60~120g的水煎剂,再过半小时,服玄明粉15g,促使泻下,以利虫体排出。
此外,南瓜子亦可用治血吸虫病,但须较大剂量(120g~200g),长期服用。

用法用量:研粉,60~120g。冷开水调服。

临床配伍:
1、血吸虫病:南瓜子,炒黄、碾细末。每日服60g,分二次,加白糖,开水冲服。以十五日为一疗程。(《验方选集》)
2、产后手脚浮肿,糖尿病:南瓜子30g。炒熟,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方剂

1、糠蜜南瓜子

药理

化学成分:含有南瓜子氨酸,为驱虫的有效成分。另含脂肪油、蛋白质及维生素A、B1、B2、C,又含胡萝卜素。脂肪油中主要成分为亚麻仁油酸、油酸、硬脂酸等。

药理作用:
本品对牛肉绦虫或猪肉绦虫的中段和后段节片均有麻痹作用,并与槟榔有协同作用;对血吸虫幼虫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使成虫虫体萎缩、生殖器退化、子宫内虫卵减少,但不能杀灭。

炮制

南瓜成熟后,取出种子去除果肉,晾干或晒干。

性状和鉴别

干燥成熟的种子,呈扁椭圆形,一端略尖,外表黄白色,边缘稍有棱,长约1.2~2厘米,宽约0.7~1.2厘米,表面带有毛茸,边缘较多。种皮较厚,种脐位于尖的一端;除去种皮,可见绿色菲薄的胚乳,内有2枚黄色肥厚的子叶。子叶内含脂肪油,胚根小。气香,味微甘。以干燥、粒饱满、外壳黄白色者为佳。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