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新修本草》
别名:鹄虱、鬼虱、北鹤虱
来源:菊科植物天名精或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的干燥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鹤虱
药性: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经。
功效:杀虫消积。
临床应用:
1.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
2.小儿疳积
1.虫积腹痛。本品苦辛,苦降辛行,能除逆气。虫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有杀虫消积之功,可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对蛔虫、蛲虫、钩虫及绦虫等引发的虫积腹痛均有效。《新修本草》单用本品作散剂服,杀蛔虫、蛲虫;《千金方》单用本品十两,捣筛为蜜丸,梧桐子大,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治蛔咬痛;亦可与楝实、胡粉、白矾、槟榔等同用,治疗虫痛发作有时,口吐清水等证,如安虫散(《小儿药证直诀》);或与苦楝根皮、槟榔、使君子、芜荑、胡粉、枯矾为末,酒煮面糊为丸,治肠胃诸虫,如化虫丸(《医方集解》);用治蛲虫病,可用鹤虱、百部各6g,苦楝皮12g,研末装胶囊,每晚塞入肛门1粒。
2.小儿疳疾。本品驱虫面广,并能消疳。可与使君子、槟榔、木香同用,治湿热蕴结之蛔疳,如下虫丸(《医宗金鉴》);或与胡粉、槟榔、苦楝皮、白矾同用,治虫积所致四肢羸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等,如化虫丸(《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临床配伍:
1、《千金方》:单用本品十两,捣筛为蜜丸,梧桐子大,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治蛔虫腹痛。
2、《小儿药证直诀》安虫散:治疗虫痛发作有时,口吐清水,可与楝实、白矾、槟榔等同用。
3、《和剂局方》化虫丸:治虫积所致四肢赢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等,可与槟榔、苦楝皮等同用。
1、化虫丸
化学成分:天名精果实中含缬草酸、正己酸、油酸、豆甾醇等;挥发油中含天名精内酯、天名精酮、天名精素等。野胡萝卜果实挥发油中含细辛醚、β-没药烯、巴豆酸等。
药理作用:
4种鹤虱均有驱蛔作用,南鹤虱强于北鹤虱;1%天名精子酊5滴加入生理盐水25mL中,保温37℃,放入犬绦虫,结果1~2分钟即死亡。天名精内酯能使小鼠在短暂兴奋后即转入抑制,四肢肌肉松弛,并呈麻醉状态;野胡萝卜种子的乙醇和水提取物对雌性大鼠有抗生育作用;种子的挥发油对小鼠有抗着床、抗早孕、中期引产和晚期引产等多种作用。
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柱状,细小,长3~4mm,直径不及1mm。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具多数纵棱。顶端收缩呈细喙状,先端扩展成灰白色圆环;基部稍尖,有着生痕迹。果皮薄,纤维性,种皮菲薄透明,子叶2,类白色,稍有油性。气特异,味微苦。 【鉴别】 本品横切面:外果皮细胞1列,均含草酸钙柱晶。中果皮薄壁细胞数列,棕色,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棱线处有纤维束,由数十个纤维组成,纤维壁厚,木化。内果皮细胞1列,深棕色。种皮细胞扁平,内胚乳有残存;胚薄壁细胞充满糊粉粒和脂肪油滴,子叶最外层细胞含细小的草酸钙结晶。
1.《新修本草》:“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
2.《本经逢原》:“善调逆气,治一身痰凝气滞,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