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子【驱虫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榧子

基本内容

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香榧、玉榧、木榧

来源:红豆杉科植物榧的干燥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榧子

药性:甘,平。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消积,润肺止咳,润燥通便。

临床应用:
1.钩虫病,蛔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
2.小儿疳积
3.肺燥咳嗽
4.肠燥便秘


1.虫积腹痛。本品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故可不与泻下药同用,又因其甘平而不伤胃。对蛔虫、钩虫、绦虫、姜片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引起的虫积腹痛有效。常与使君子、苦楝皮同用,治蛔虫病;单用或与槟榔、贯众同用,治钩虫病;与槟榔、南瓜子同用,治绦虫病;《实用现代中药》治蛔、蛲、钩、绦等肠道寄生虫病,以本品一两,使君子一两,大蒜一两,水煎去渣,一日三次,食前空腹时服。
2.肠燥便秘。本品甘润平和,入大肠经,有润肠通便之效。《本草衍义》单用炒熟嚼服,治痔疮便秘;亦可与大麻仁、郁李仁、瓜蒌仁等同用,治肠燥便秘。
3.肺燥咳嗽。本品甘润入肺,能润肺燥止咳嗽。但力弱,以轻症为宜,可与川贝母、瓜蒌仁、炙桑叶、沙参等养阴润肺止咳药同用。
此外,可治丝虫病,以榧子肉与血余炭调蜜为丸服,4天为1疗程,经1~2个疗程,常使微丝蚴转阴。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注意事项:大便溏薄者不宜用。

临床配伍:
1、治十二指肠虫、蛔虫、蛲虫等:榧子(切碎)一两,使君子仁(切细)一两,大蒜瓣(切细)一两。水煎去滓,一日三回,食前空腹时服。(《现代实用中药》)
2、单用炒熟嚼服,治痔疮便秘;亦可与大麻仁、郁李仁、瓜蒌仁等同用,治肠燥便秘。(《本草衍义》)

方剂

1、胆蛔汤
2、榧子贯众汤
3、子午丸

药理

化学成分:种子含54.3%的脂肪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4.88%,油中主要成分为亚油酸、硬脂酸、油酸。并含麦朊、甾醇、草酸、葡萄糖、多糖、挥发油、鞣质等。

药理作用:
榧子有驱除猫绦虫的有效成分;浸膏体外对猪蛔、蚯蚓、蚂蟥有毒性作用;5%煎剂2小时可杀死血吸虫尾蚴;榧实油有驱钩虫作用;日本产榧子所含生物碱可使子宫收缩,民间用于堕胎。

炮制

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2~3.5cm,直径1.3~2cm。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钝圆,可见椭圆形的种脐,另端稍尖。种皮质硬,厚约1mm。种仁表面皱缩,外胚乳灰褐色,膜质;内胚乳黄白色,肥大,富油性。气微,味微甜而涩。 【鉴别】 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用三氯甲烷30ml振摇提取,分取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榧子对照药材3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_乙酸乙酯(8: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和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古籍参考

1.《名医别录》:“主五痔,去三虫蛊毒。”
2.《日用本草》:“杀腹间大、小虫,小儿黄瘦,腹中有虫积者食之即愈。又带壳细嚼食下,消痰。”
3.《本草备要》:“润肺,杀虫。”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