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青青菜、荠荠菜、刺角菜
来源: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处方用名:小蓟、小蓟炭
药性: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临床应用:
1.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2.痈肿疮毒
1.血热出血证。本品性属寒凉,善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无论吐咯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由于血热妄行所致者皆可选用。如《卫生易简方》单用本品捣汁服,治九窍出血;《食疗本草》以本品捣烂外涂,治金疮出血;临证治疗多种出血证,常与大蓟、侧柏叶、茅根、茜草等同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因本品兼能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血淋,可单味应用,也可配伍生地、滑石、山栀、淡竹叶等,如小蓟饮子(《济生方》)。
2.热毒痈肿。本品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治热毒疮疡初起肿痛之证。可单用鲜品捣烂敷患处,也可与乳香、没药同用,如神效方(《普济方》)。
用法用量:煎服,5~12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临床配伍:
1、妇人阴痒:小蓟煮汤,日洗三次。(《普济方》)
2、鼻塞不通:小蓟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外台秘要方》)
3、金疮出血不止:小蓟苗捣烂涂之。(孟诜《食疗本草》)
4、堕胎下血:小蓟根叶、益母草五两。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盏,分二服,一日服尽。(《圣济总录》)
5、小蓟茎叶洗切,研汁一盏,入生地黄汁一盏,白术半两,煎减半,温服。(《千金方》)
1、十灰散
2、小蓟饮子
化学成分:主要含芦丁、蒙花苷;原儿茶酸,绿原酸,咖啡酸及蒲公英甾醇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收缩局部血管
(2)促凝血
(3)抗纤溶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
(2)强心
(3)升血压
(4)利尿
(5)利胆
炮制方法:
1.小蓟: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稍润,切段,干燥,筛去碎屑。
2.小蓟炭:取小蓟段,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黄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炮制作用:
1.小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消痈的功能。小蓟生品凉血消肿力胜,多用于血热出血,痈肿疮毒,热淋等。
2.小蓟炭: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多用于吐血、呕血、咳血等出血症。
【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有的上部分枝,长5~30cm,直径0.2~0.5cm;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剌;上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 【鉴别】 (1)本品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表面角质纹理明显;下表皮垂周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及非腺毛。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3~10余细胞,顶端细胞细长呈鞭状,皱缩扭曲。叶肉细胞中含草酸钙结晶,多呈针族状。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小蓟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蒙花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酰丙酮-丁酮-乙醇-水(1:3:3:1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日华子本草》:“小蓟根凉,无毒,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苗,去烦热,生研汁服。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补养下气。”
2.《本草纲目拾遗》:“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
3.《医学衷中参西录》:“鲜小蓟根,味微辛,气微腥,性凉而润。为其气腥与血同臭,且又性凉濡润,故善入血分,最清血分之热,凡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之因热者,服者莫不立愈。又善治肺病结核,无论何期,用之皆宜,即单用亦可奏效。并治一切疮疡肿疼、花柳毒淋、下血涩疼,盖其性不但能凉血止血,兼能活血解毒,是以有以上种种诸效也。其凉润之性,又善滋阴养血,治血虚发热;至女子血崩赤带,其因热者用之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