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蓟【止血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大蓟

基本内容

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大刺儿菜、大刺盖、老虎脷

来源: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

处方用名:大蓟、大蓟炭

药性: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临床应用:
1.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2.痈肿疮毒


1.血热出血证。本品寒凉而入血分,功能凉血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诸出血证,尤多用于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如《不居集》治九窍出血,常与小蓟相须为用;《本草汇言》治吐血、衄血、崩中下血,皆用鲜大蓟根或叶捣汁服;若治外伤出血,可用本品研末外敷。
2.热毒痈肿。本品既能凉血解毒,又能散瘀消肿,无论内外痈肿都可运用,单味内服或外敷均可,以鲜品为佳。如《日华子本草》以大蓟叶生研调服治肠痈;《闽东本草》以鲜大蓟煎汤内服治肺痈;若外用治疮痈肿毒,多与盐共研,或鲜品捣烂外敷。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大蓟炭性味苦、涩、凉,作用偏于凉血止血,主治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临床配伍:
1、心热吐血口干: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顿服二小盏。(《圣惠方》)
2、舌硬出血不止:刺蓟捣汁,和酒服。干者为末,冷水服。(《普济方》)
3、崩中下血:大、小蓟根一升,酒一斗,渍五宿,任饮。亦可酒煎服,或生捣汁。温服。(《千金方》)
4、小便热淋:马蓟根,捣汁服。(《圣惠方》)
5、小儿浸淫,疮痛不可忍,发寒热者:刺蓟叶新水调敷疮上,干即易之。(《简要济众方》)
6、癣疮作痒:刺蓟叶,捣汁服之。(《千金方》)

方剂

1、十灰散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柳穿鱼叶苷,蒲公英甾醇乙酸酯和丁香烯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促凝血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压
(2)抗菌

炮制

炮制方法:
1.大蓟: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软,切段,干燥。
2.大蓟炭:取大蓟段,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
炮制作用:
1.大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的功能。生大蓟以凉血消肿力胜,常用于热淋,痈肿疮毒及热邪偏盛的出血证。治心热吐血及衄血、崩中下血,均可用本品捣后绞取汁内服。
2.大蓟炭: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用于吐血、呕血、咯血、嗽血等出血较急剧者。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基部直径可达1.2cm;表面绿褐色或棕褐色,有数条纵棱,被丝状毛;断面灰白色,髓部疏松或中空。叶皱缩,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橢圆形,羽状深裂,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上表面灰绿色或黄棕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均具灰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球形或椭圆形,总苞黄褐色,羽状冠毛灰白色。气微,味淡。 【鉴别】 (1)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下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3~5个。非腺毛4~18细胞,顶端细胞细长而扭曲,直径约7μm,壁具交错的角质纹理。 (2)取本品粉末l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蓟对照药材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1,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酰丙酮-丁酮-乙醇-水(1:3:3:1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

古籍参考

1.《名医别录》:“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
2.《本草经疏》:“大蓟根,陶云有毒,误也。女子赤白沃,血热所致也,胎因热则不安,血热妄行,溢出上窍则吐衄。大蓟根最能凉血,血热解,则诸证自愈矣。”
3.《本草新编》:“大蓟,破血止血甚奇,消肿安崩亦效,去毒亦神。但用于初起之血症大获奇功,而不能治久伤之血症也。盖性过于凉,非胃所善,可以降火,而不可以培土故耳。”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