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止血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地榆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黄瓜香、玉札、山枣子

来源: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

处方用名:地榆

药性: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临床应用:
1.血热便血,痔血,血痢,崩漏
2.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湿疹


1.血热出血证。本品味苦寒入血分,长于泄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又因其性下降,故尤宜于下焦之下血。用治便血因于热甚者,常配伍生地黄、白芍、黄芩、槐花等,如约营煎(《景岳全书》);用治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者,常与槐角、防风、黄芩、枳壳等配伍,如槐角丸(《和剂局方》);用治血热甚,崩漏量多色红,兼见口燥唇焦者,可与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同用,如治崩极验方(《女科要旨》)。本品苦寒兼酸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涩肠而止痢,对于血痢不止者亦有良效,常与甘草同用,如地榆汤(《圣济总录》)。
2.烫伤、湿疹、疮疡痈肿。本品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可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配大黄粉,或配黄连、冰片研末调敷;用治湿疹及皮肤溃烂,可以本品浓煎外洗,或用纱布浸药外敷,亦可配煅石膏、枯矾研末外掺患处;本品清热凉血,又能解毒消肿,用治疮疡痈肿,无论成脓与否均可运用。若初起未成脓者,可单用地榆煎汁浸洗,或湿敷患处;若已成脓者,可用单味鲜地榆叶,或配伍其他清热解毒药,捣烂外敷局部。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注意事项: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出血或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烫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临床配伍:
1、男女吐血:地榆三两。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圣惠方》)
2、结阴(即便血)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服五钱,水三盏,入缩砂仁七枚,煎一盏半,分二服。(《宣明方》)
3、小儿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饴糖,与服便已。(《肘后方》)
4、毒蛇螫人:新地榆根捣汁饮,兼以渍疮。(《肘后方》)
5、虎犬咬伤:地榆煮汁饮,并为末敷之。亦可为末,白汤服,日三。忌酒。(《梅师方》)
6、代指肿痛(十指肿痛的一种病证):地榆煮汁渍之,半日愈。(《千金翼》)
7、小儿湿疮:地榆煮浓汁,日洗二次。(《千金方》)
8、小儿面疮,赤肿:地榆八两。水一斗,煎五升,温洗之。(《卫生总微方》)

方剂

1、清肠饮
2、固经汤
3、槐角丸
4、槐角地榆汤
5、地榆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鞣质:地榆素H-1~H-11,1,2,6-三没食子酰-β-D-葡萄糖等;黄烷-3-醇衍生物:右旋儿茶素等;三萜皂苷类成分:地榆糖苷,地榆皂苷A~E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促凝血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菌
(2)抗炎
(3)抗溃疡
(4)保肝

炮制

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洗净,除去残茎,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地榆 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粗糙,有纵纹。质硬,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绵地榆 本品呈长圆柱形,稍弯曲,着生于短粗的根茎上;表面红棕色或棕紫色,有细纵纹。质坚韧,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皮部有多数黄白色或黄棕色绵状纤维。气微,味微苦涩。 【鉴别】 (1)本品根横切面: 地榆 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栓内层细胞长圆形。韧皮部有裂隙。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纤维非木化,初生木质部明显。薄壁细胞内含多数草酸钙簇晶、细小方晶及淀粉粒。 绵地榆 栓内层内侧与韧皮部有众多的单个或成束的纤维,韧皮射线明显;木质部纤维少。 地榆粉末灰黄色至土黄色。草酸钙簇晶众多,棱角较钝,直径18~65μm。淀粉粒众多,多单粒,长11~25μm,直径3~9μm,类圆形、广卵形或不规则形,脐点多为裂缝状,层纹不明显。木栓细胞黄棕色,长方形,有的胞腔内含黄棕色块状物或油滴状物。导管多为网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3~60μm。纤维较少,单个散在或成束,细长,直径5~9μm,非木化,孔沟不明显。草酸钙方晶直径5~20μm。 绵地榆粉末红棕色。韧皮纤维众多,单个散在或成束,壁厚,直径7~26μm,较长,非木化。 (2)取本品粉末2g,加10%盐酸的50%甲醇溶液50ml,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滤过,滤液用盐酸饱和的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25ml,合并乙醚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试品溶液5~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用水饱和)-乙酸乙酯-甲酸(6: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妇人乳疒至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2.《本草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痈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3.《本草正》:“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消且涩,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肠风血痢及女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凡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相宜也。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