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止血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白茅根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丝茅草、茅草、白茅草

来源: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

处方用名:白茅根

药性: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临床应用:
1.血热咳血,吐血,衄血,尿血
2.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
3.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1.血热出血证。本品味甘性寒入血分,能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且单用有效,或配伍其它凉血止血药同用。如《妇人大全良方》治鼻衄出血,《千金翼方》治吐血不止,皆以茅根煎汁或鲜品捣汁服用;若治咯血,与藕同用,均取鲜品煮汁服,如二鲜饮(《医学衷中参西录》)。本品不仅善治上部火热之出血,又因其性寒降,入膀胱经,能清热利尿,导热下行,故对膀胱湿热蕴结而致尿血、血淋之证,尤为适宜。如《圣惠方》治小便出血,单用本品煎服;若血尿时发,属虚而有热者,常配人参、地黄、茯苓同用,如茅根饮子(《外台秘要》)。
2.水肿、热淋、黄疸。本品能清热利尿,而达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之效。如《肘后方》治热淋,《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水肿、小便不利,均单用本品煎服,也可与其它清热利尿药同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山栀等同用。
3.胃热呕吐、肺热咳喘。本品既能清胃热而止呕,又能清肺热而止咳。用治胃热呕吐,常与葛根同用,如茅根汤(《小品方》);用治肺热咳喘,常配桑白皮同用,如如神汤(《圣惠方》)。

用法用量:煎服,9~30g。鲜品加倍。止血多炒炭用,清热利尿宜生用。

临床配伍:
1、竹木入肉:白茅根烧末,猪脂和涂之。风入成肿者,亦良。(《肘后方》)
2、吐血不止:用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
3、小便出血:茅根煎汤,频饮为佳。(《谈野翁方》)
4、解中酒毒,恐烂五脏:茅根汁,饮一升。(《千金方》)

方剂

1、清肝引经汤
2、凉营清气汤
3、凉血五根汤
4、宁血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白茅素、芦竹素、印白茅素及白头翁素等。还含有机酸、甾醇及糖类。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2)促凝血
2.其他药理作用
(1)利尿
(2)抗菌

炮制

洗净,微润,切段,干燥,除去碎屑。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cm。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黄色,易与皮部剥离。气微,味微甜。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形小,有的含硅质块。下皮纤维1~3列,壁厚,木化。皮层较宽广,有10余个叶迹维管束,有限外韧型,其旁常有裂隙;内皮层细胞内壁增厚,有的含硅质块。中柱内散有多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维管束鞘纤维环列,木化,外侧的维管束与纤维连接成环。中央常成空洞。 粉末黄白色。表皮细胞平行排列,每纵行常由1个长细胞和2个短细胞相间排列,长细胞壁波状弯曲。内皮层细胞长方形,一侧壁增厚,层纹和壁孔明显,壁上有硅质块。下皮纤维壁厚,木化,常具横隔。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醚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茅根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劳伤虚赢,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下便。”
2.《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空有节,最善透发脏腑郁热,托痘疹之毒外出;又善利小便淋涩作疼,因热小便短少,腹胀身肿;又能入肺清热以宁嗽定喘;为其味甘,且鲜者嚼之多液,故能入胃滋阴以生津止渴,并治肺胃有热,咳血、吐血、衄血、小便下血,然必用鲜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远胜干者。”
3.《本草正义》:“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于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