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蹄【止血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羊蹄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土大黄、牛舌头、野菠菜

来源: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尔酸模的干燥根。

处方用名:羊蹄

药性:苦、涩,寒。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杀虫,泻下通便。

临床应用:
1.血热出血
2.疥癣,疮疡,烧烫伤
3.热结便秘


1.血热出血证。本品味苦涩而性寒,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收敛止血,对于血热所致的咯血、吐血、衄血及紫癜等出血之证,可用单味内服,也可配伍其它止血药物同用。如《本草汇言》治热郁吐血,以本品与麦门冬煎汤饮;《永类钤方》治大便下血,常配连皮老姜同用;《江西民间草药》治内痔出血,以本品与猪肉同煮,去药饮汤。
2.疥癣、疮疡、烫伤。本品苦寒清泄,能清热解毒疗疮,又能杀虫止痒,为治癣、疥之良药。用治疥疮,多以鲜品捣敷患处;用治癣,常与枯矾同用,共研末,醋调敷,如羊蹄根散(《医宗金鉴》);治烫伤,可用鲜品捣敷,或研末油调外涂。
3.大便秘结。本品苦寒,能泻热通便,功类大黄,作用缓和,素有“土大黄”之称。用治大便秘结,可单味煎服,也可配芒硝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30~50g,也可绞汁去渣服用;外用适量。

临床配伍:
1、赤白痢证及年久便血:羊蹄草和猪精肉煎汤服之。(《岭南采药录》)
2、大便卒结:羊蹄根一两,水一大盏,煎六分,温服。(《圣惠方》)
3、肠风下血:败毒菜根(洗切),用连皮老姜各半盏,同炒赤,以无灰酒淬之,碗盖少顷,去滓,任意饮。(《永类方》)
4、喉痹不语:羊蹄独根者,勿见风日及妇人、鸡、犬,以三年醋研如泥,生布拭喉外令赤,涂之。(《千金方》)
5、头风白屑:羊蹄草根曝干杵末,同羊胆汁涂之,永除。(《圣惠方》)
6、头上白秃:独根羊蹄,勿见妇女、鸡、犬、风日,以陈醋研如泥,生布擦赤敷之,日一次。(《肘后方》)

方剂

1、备急羊蹄根涂方
2、白蒺藜汤
3、拔毒生肌膏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根酸)、酸模素(尼泊尔羊蹄素)、β-谷甾醇及草酸钙、脂肪酸、缩合鞣质等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止血、抗菌等作用。羊蹄根水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白喉杆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羊蹄能抑制血小板抗体作用,促进血小板再生。另外,本品还有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

性状和鉴别

根类圆形,根头部有茎基残余及支根痕。表面棕灰色,具纵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样斑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灰黄色,颗粒状。气特殊,味微苦涩。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头秃疥瘙,除热,女子阴蚀。”
2.《日华子本草》:“羊蹄根治癣,杀一切虫,肿毒,醋摩贴。叶治小儿疳虫,杀胡夷鱼、鲑鱼、檀胡鱼毒,亦可作菜食。”
3.《滇南本草》:“治诸热毒,泻六腑实火,泻六经客热,退虚劳发热,利小便,治热淋。杀虫,搽癣疮、癞疮。”

> :absolute;">